井延坡工作室丨受降十倍于己的日军,这支队伍的故事揭示了我们何以胜利
■井延坡
这支传奇的队伍你一定听说过。
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地区(今山东枣庄一带)活跃着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鲁南军区铁道大队。这支队伍,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铁道游击队”的原型。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一经放映,便轰动全国。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一幕幕惊险的故事情节,让这支队伍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鲁南军区铁道大队部分队员。资料图
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一部经典的故事片,打动人心的不仅有剧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跌宕的故事情节,往往还在于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最后这一幕场景:“鬼子”军官垂头丧气地将自己的武士刀双手呈给游击队大队长刘洪,并不得不承认:“几年来,我们都是在铁路上打交道,现在我不得不承认,阁下,我们是战败了。”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照。
让横行在中国大地上14年之久的日军向这样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伍投降,你可别以为只是单纯的剧情表现,这背后其实隐含着一段真实的历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就在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仅3天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却给日军下令,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对其他武装,则应坚决拒绝,必要时“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
有了这样一道命令,日军作为战败投降的一方,不但没有在第一时间放下武器,而且坚决不向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缴械,其气焰反而更加嚣张。
10月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出七道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军队向被我包围的日军发出通牒,限期投降,对拒不投降之敌,坚决予以歼灭。
11月的一个深夜,龟缩在临城的1000多名日军乘坐一列14节车皮的铁甲列车,偷偷溜出临城,企图往南逃窜。铁道大队得到情报后,果断将沙沟站南韩庄段的铁路炸毁,切断了日军的去路,同时,将临城站南的铁路破坏,迫使日军进退两难,集结于沙沟一带,被团团包围。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3天3夜后,日军才被迫表达了投降的意愿。
1945年12月1日下午4时许,1000多名日军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2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在沙沟车站旁的一片开阔地上,向铁道大队——一支身穿灰粗布军服,人数仅百来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无条件投降。
李洪杰老人回忆并讲述那段抗战经历。来源:《解放军报》
曾是铁道大队队员的李洪杰老人,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可以清晰记得当年接受侵略者投降的历史一幕。据他回忆,受降过程中,日军铁甲列车大队队长太田曾对铁道大队政委郑惕说道:“你们游击队是在铁道上战斗的,我们也是在铁道上战斗的,但我们最后败给了你们,我们向你们投降。”后来,就是这句话被改编成了电影中的台词。
日军向铁道大队投降。资料图
选择向铁道大队缴械投降的这千余名日军,实在不必因为向一支与自己“身份不对等”的地方武装投降而愤愤不已,他们和那些选择奉行法西斯主义,走上血腥扩张道路的侵略者,更应该深刻彻底地反省自己到底因何而败。
沙沟受降缴获的日军指挥刀。资料图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以为3个月可灭亡中国。日本甲级战犯、“九一八”事变元凶之一的板垣征四郎,曾对士兵讲过这样一番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新华社发
战争初期,如板垣征四郎一样的侵略者虽然看到了中国国家内耗、政府腐朽、民众涣散的弱点,但却轻视了中国共产党,没有想到这个党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民众为侵略者筑起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沙沟受降”作为一次日本侵略者向地方游击队缴械投降之举,可谓十分罕见。这支由铁路工人、农民、小摊贩和矿工组成的抗日队伍逼迫十倍于己的敌人投降,确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抗战,赢取最后胜利的可贵见证,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打击侵略者的一个生动缩影。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鲜明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作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领袖,他早已洞察到了蕴含在中国民众中的巨大能量。面对强大而凶悍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力量最深厚根源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社会各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早在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3天,尚处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抗日宣言;当蒋介石还在威胁“侈言抗日者杀勿赦”时,杨靖宇、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经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在湖南,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通过《准备对日宣战的决议》,号召各级苏维埃应将对日宣战的意义尽量传达到群众中去,开展对日武装斗争。湖南人民同仇敌忾,全省各地陆续举行游行示威,开展对日斗争。湖南青年反日铁血救国团发起成立不到3天,长沙应征青年就达200余人;工人纷纷筹建抗日敢死队奔赴前线;“廖女士别夫从征”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地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在改造旧政权的基础上,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大规模的村选、民选运动,引导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吸纳民众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活动,提高参政民众的政治地位,使根据地人民“认识了几千年不曾认识的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为了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对民众进行宣传动员,启发民众的抗战意识,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加抗日斗争。
在抗战形势最严峻的1942年、1943年,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仅太行区就办起了4836所“冬学”。这些学校讲授新科学技术,开展时事教育,揭露反共顽固派散布的谣言,表彰英雄模范,树立榜样,鼓励人民群众参军、参战、支前。
据不完全统计,在建立太行抗日根据地之初,晋冀豫区团结起了各抗日救国组织中的群众100多万人,自卫队员30多万人。仅晋豫地区,就组织起12万自卫队员。在抗战中,太行民兵一边利用手中简陋的武器抵御来犯之敌,一边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发明出伏击战、围困战、窑洞战、麻雀战、地雷战等种种战法,使日军屡屡受挫。
日军第一军参谋朝枝回忆:“(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抗战士气甚为旺盛,共党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往往冷不防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包围袭击而陷入苦战。”
抗战数载间,华北敌寇四易统帅。从香月清司到寺内寿一,到杉山元,到多田骏,再到冈村宁次,他们无可奈何地感叹:华北有八路军是不能安枕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日本侵略者最大的战略“失算”。
我军民在破坏日军运输线。资料图
中国最终能取得抗战胜利,民族的觉醒和团结是关键。从一盘散沙到万众一心,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个凝聚力的核心。
当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成一个坚强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用3500多万人生命的巨大牺牲和英勇无畏的顽强抗争捍卫了尊严,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自此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发
如今79年过去,这世界早已“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亿多中国人民昂首迈向现代化。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奋斗坐标,同样充满新的风险与挑战。这既有“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的挑战,也有“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比如,还有一些国家、政客依旧执着于强化“延伸威胁”、升级军事同盟、攻击抹黑中国……仿佛要在“迈向战争”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近日召开的日美外交安全“2+2”会议期间,日本一系列动作引发地区国家高度警惕。来源:央视新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面对各种挑战考验,依旧需要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久久为功,就不怕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和战胜不了的困难。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从小岗村“大包干”的一声春雷,到深圳蛇口的开山炮声;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推广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发展的无穷动力就在人民群众中间。
今年7月,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中共40多次提到“人民”,凸显了人民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千方百计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时期,历史关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满怀信心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我们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党章和宪法。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海上丝绸之路,从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积极稳固和拓展大国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政策日渐得到世界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继续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良机。
“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历史最能印证现实,正义必定战胜邪恶,逆时代潮流而动必然失败。现实也最能启迪未来,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执笔:李佳琦、赵镭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