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滹沱北岸,石家庄市西柏坡镇北庄村,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山环水抱之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每天清晨,日出正东峰,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准时在村民广播中唱响。北庄村,就是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成了亿万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如今,你们带领乡亲们传承红色基因,团结一心,苦干实干,摘掉了贫困帽子,我感到很高兴。”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近3000名共青团员和青少年组成合唱团,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诞生在风雨如磐战争岁月的红色战歌,又成为新时代新征程逐梦奋进的催征号角。
北庄村口,一座雕塑异常醒目,两只强壮有力古铜色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六个大字鲜红热烈,如燃烧的火焰,瞬间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实行疯狂“扫荡”,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边区农村开展斗争。在北庄村,服务团的两个年轻人牧虹和卢肃被根据地军民齐心协力英勇抗敌的铮铮铁骨所激励,“趴在老乡家屋后山坡上”写就了这首歌。
跟着广播里的旋律,循着步道走进北庄村。一位老人正坐在路边小马扎上轻声哼唱,粗糙的大手在膝盖上打着拍子,美好的回忆似乎在眼中流转。老人叫王文雪,有一段往事始终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办公,中宣部、中央机要处就驻扎在北庄村,她的婆婆和上百户村民自发地腾出房间忙前忙后。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机要处工作人员徐爱民回北庄“走亲”,深情回忆起当年王文雪的婆婆哼着调儿帮他们带孩子、收拾房间、贴玉米饼子的场景,说那香甜味儿、那旋律,一直都记得。
歌声激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沟沟坎坎里都是团结奋斗的故事。76岁的齐泽民是北庄村的老党员,唱着这首歌长大,唱着这首歌和乡亲们建设家乡。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岗南水库,全村百姓在党员带领下,从稻麦两熟的“米粮窝”搬到人均不足三分田的高岗旱地,不计报酬加入修水库的队伍。“每次干活儿,都唱歌,不管什么时候,调子一起,大家伙儿就有使不完的劲。”讲到动情处,老人抖擞精神唱将起来。
硝烟早已散尽,旋律依然激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各级扶贫队伍帮扶下,北庄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逐梦小康。齐泽民等党员带头让出自家宅基地支持村里修路,建造蓄水池,铺通柏油路,实施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8年全村整体脱贫。
“2021年,北庄村又迎来了一个发展大机遇。”在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驻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前:“脱贫以后的路怎么走,怎么发展、怎么传承,我们是有过茫然的。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北庄村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坚定了信心,找到了出路!”
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征求群众意见,论证村里的“长短板”,谋划出“红色北庄、绿色振兴”新蓝图。
80多年前革命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在石家庄市西柏坡镇北庄村唱响。图为2023年10月拍摄的北庄村。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如何让团结歌和团结奋斗精神在新时代传得更远、唱得更响?北庄村提出“让村民自己来讲团结故事”,精心打造以团结奋斗为主题的红色旅游,齐唱团结歌,展示团结力量,感召更多的人。
漫步北庄,路面平坦干净,街边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农家院错落有致,“团结书屋”、“团结大食堂”、“团结北庄手工坊”等一个个主题点缀其间,红色历史、红色文化扑面而来。
“80后”的王亚梅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创办的“团结北庄手工坊”,把时尚元素注入老一辈人传统布鞋手艺里,颇受年轻人喜欢。我们好奇为什么叫团结手工坊?“因为特别团结啊。”王亚梅笑着回答,“过去乡亲们在土炕上、油灯下,把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拥护爱戴,一针一线纳进军鞋里,今天我们要继续把这份信仰纳进新时代的‘千层底’里。”
“纳一双50元,坐在家门口给游客说说故事,和邻里们唠唠嗑,一个月能挣千把块。”70多岁的关凤霞每天都来上班,言语间满是幸福。走进她家小院,黄墙黛瓦,整洁干净,屋内液晶电视、空调冰箱一应俱全,阳台上一盆盆鲜花争奇斗艳,在斜阳下绚烂绽放。
临别,封红卷带我们去打麦场看当年《团结就是力量》歌剧首演的“历史再现”。正值演出结束,就如80多年前一样,所有参演村民一起跑到场地中间,互相挽起臂膀齐唱团结歌,围观游客也纷纷起身,融入壮阔的洪流,汇聚成歌的海洋。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慷慨激昂、雄壮有力的歌声,在广场、在空中、在人们心中久久激荡。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北庄村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