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医的生命守护
■解放军报记者 贺 敏
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冬日的宁静。看着新生儿皱巴巴的小脸,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妇产科主任陈蕾揉了揉刚放下手术钳的手,露出笑容。
从医30多年来,陈蕾已经数不清迎接了多少新生命,但每次见证新生儿平安降临,她的内心都会被触动。一声孩啼,一个生命,一份希望。对陈蕾来说,生命的力量总是让她格外感动。
在陈蕾的从医生涯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救治,是接生了一名叫“中国”的宝宝。
2010年,陈蕾随“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执行“和谐使命”任务。当医院船抵达孟加拉国吉大港时,一名孕妇蹒跚地来到陈蕾的诊室。看到患者面色苍白、浑身肿胀,陈蕾立即为她进行查体。检查后发现,患者有严重的心脏病,无法自然分娩,只能进行剖宫产手术。但手术风险很大,而且和当地医生语言不通,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术后的护理能不能跟上都未可知……这一切,对陈蕾来说都是考验。
“一定要想办法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平安。”刻不容缓,陈蕾立即召集船上的专家组进行会诊,并着手制订了周密的救治方案和详细的应急预案。经过充分准备,第二天上午10点多,陈蕾作为主刀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血压降至70/40mmHg,心率67次每分钟。”抢救过程中,麻醉医生报出的一组数字,让陈蕾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把床往左侧旋转30度。”凭借多年抢救经验,陈蕾迅速作出判断。5分钟后,患者的血压恢复正常,孩子顺利分娩。40分钟后,手术完成。但对陈蕾来说,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术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衰和肺水肿。陈蕾在重症监护室整整守了2天2夜,直到产妇的身体情况趋于平稳。
“中国医生们救了我的妻子,让我的女儿平安降生,我们十分感激,会铭记一辈子。”产妇的丈夫来医院探望时,为孩子取名为沁(Chin),Chin在孟加拉语中是“中国”的意思,就是希望女儿记住中国医生的救治之恩。
像这样的生命接力,对一名妇产科医生来说是常态。陈蕾用“一直在奔跑”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她的手机不离身,随时准备接诊,一天最多可以进行12台手术。科室的医生遇到无法处理的病例随时请教她,半夜三更叫醒她是常事。年轻医生熊佳易说:“每次遇到危急重症患者,陈主任总是冲在最前边。有她在,我们就觉得安心。”
一个夏日的夜晚,空气中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月亮已经静悄悄地爬上树梢。忙碌了一天的陈蕾刚结束手术回到家中,正准备休息。尖锐的手机铃声蓦然打破夜晚的宁静。
“主任,一名军属出现产后大出血,急需进行手术。”电话那头的声音异常焦急。
情况紧急,陈蕾挂断电话,立即一路小跑赶到手术室。在陈蕾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最终摆脱危险。手术顺利结束了,陈蕾身上的手术服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右手拇指处由于长时间握着手术钳,留下一个红色印记。担心患者再次出现出血情况,那天陈蕾在ICU守了一夜。
和陈蕾共事多年的同事夏松云说:“陈主任在ICU待一宿是常有的事。每次抢救重症病人,她都会在重症监护室守着患者。手术过后,她每天还会去病房看望患者、观察术后情况。她常常和我们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宝贵,我们一定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
妇产科的急救很多。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陈蕾经常组织科室的医生进行应急演练。她对同事们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
一年国庆节前,陈蕾组织妇产科进行应急演练比赛。比赛第二天就遇到一个紧急事件。当时,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突然出现脐带脱垂的情况,胎儿出现宫内重度窒息,需要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几名医生推车的推车,拿仪器的拿仪器,一路快跑冲进手术室。两分钟后婴儿出生,3分钟后传来一声啼哭。“惊险啊,再耽搁一会儿,这孩子可能就没了。”几名医生连说,应急演练太管用了。
除了日常接诊、手术外,在医院组织的下部队、赴边防巡诊服务中,经常能看到陈蕾忙碌的身影。每到达一个巡诊点,陈蕾都会第一时间展开医疗服务。为了尽可能多诊治些病人,陈蕾的午饭基本都在诊台解决,匆匆吃两口,就又开始问诊。每次巡诊结束,陈蕾还会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大家,让大家有问题随时联系。“作为一名军医,能够守护好大家的健康,我的内心充满幸福感。”陈蕾说。
夜幕降临,刚从巡诊点回来的陈蕾,又步履匆匆赶往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