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读《激荡的百年史》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余戈责任编辑:张硕
2015-10-15 14:47

其二,日本人能放下文化包袱,接受现实,向强者学习。

日本人回顾历史时,也曾颇为自负,最令人惊愕的就是曾宣称大和民族具有神性,是天昭大神的子孙。然而一旦遭遇挫折,又能迅速认账服输,基本上不带心理包袱地向强者输诚和学习,并且是老老实实地俯首、毫不敷衍地学习。在其百年史上,最为突出的就是应对挟炮舰而来叩关的“佩里事件”,及二战后的“拥抱战败”。其间不是没有过关涉民族自尊的心理冲突,但其思想转弯子之迅速、之彻底、之普遍,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这也许应了中国人所说的“船小好调头”。中国虽是大船,文化传统中也有“识时务者为俊杰”、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之类的教义,但真正遇到需要如此做的时候,却往往纠结到要命的地步,胡服骑射、蓄发和剪辫子都能引发灾难性的结果,更何况庙堂之上的“体用之争”这样的高端话题!

低头服软难到死,不撞南墙不回头,铁皮核桃砸着吃,稍有好转即反弹……在这种心态下,要踏实接受落后的现实,诚恳地学习强者,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即便被迫学习,刚刚学个半吊子就浅尝辄止,胡乱发挥,最终不伦不类。

比如令我们谈虎色变的“全盘西化”这个词,日本基本上没有心理障碍,甚至更进一步衍生出“脱亚入欧”、“改良种族”之类的极端说法。许是在心理上经过充分脱敏,在实践层面反倒能贯彻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需要改革的都改了,应该保留的一样也没丟。而我们虽然口口声声坚持“特色”,却在不知不觉间就把优秀传统丢个精光,在潜变中成了腐朽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洋垃圾”的收集站。

其三,日本人集体意识强,尊重秩序,隐忍共存,努力奋发。

柏杨先生曾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极言在国家、民族竞争中,民众离心离德或同心同德带来的迥异结果。在日本的百年史上,同心同德并非一定都是好事,比如当军国主义控制日本时的“举国一致”,及战败前扬言“一亿玉碎”破罐破摔。

但是,当它找到正确方向以后,这种仿佛植根于“国民性”的归宿感、责任感,能让每一个个体最大程度地抑制人的自私欲望,以强大的凝聚力结成命运共同体,向着宏大目标迈进,其效能简直可以用物理学上的共振原理来解释。也许因为日本地震、海啸之类的天灾极多极重,在千百年来的频繁应激磨砺之下,培养了其民众抱团取暖、互助克难的集团意识。所以当1945年遭遇有史以来首次战败的空前“人祸”中,也能以此精神应对,而不至于人心崩溃。这种意识贯彻于日常生活,就是尊重秩序,在秩序的链条上或负责或服从;“克己复礼”,在面对生存竞争时尽量以隐忍谋求共存;敢于担当,在公共事务中如蚁族般不惜力气,奋发努力。

反观中国,这样的景象仿佛也曾有过,如今却已恍若隔世。来时过于狂热,主要基于政治号召;退去则过于冷淡,甚至出现了“逆反式”的反动。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会不难发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类精神因素,在今天标榜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日本,从来就不曾缺席过,只是变得更为内敛和深刻。这些“软实力”,对于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然同样不可或缺。那么,如何让它走出倏忽凉热、“始乱终弃”的怪圈,沉静、深刻而长久地植根于每个个体的内心,才是最为关键的。笔者以为,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拟人化”的国家“人格”,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