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戈:读《激荡的百年史》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余戈责任编辑:张硕
2015-10-15 14:47

吉田茂批评中国“骄傲”,其实日本更常用的词是“傲慢”,这算是比较含蓄了。日本人对“傲慢”一词极为敏感,尤其是对自己的下级或认为落后于己者所表现出的“傲慢”,常常压不住火要挥动老拳——甲级战犯松井石根就曾在东京审判时辩称,日本发动“膺惩”中国的战争是“哥哥打弟弟”。吉田茂在书中回顾的是日本百年史,但笔墨却基本上集中在明治维新和战后崛起两个点上,中间一步步陷入军国主义泥潭走上侵略道路直至战败投降,几乎是一笔带过。讲成功经验的笔墨,比失败教训多十倍不止。这其实才是一个“骄傲”的宣言书呢。

尽管中国在历史上确有骄傲的资格,今天也不乏骄傲的理由。但笔者以为骄傲也有深浅之别,真正有底气的骄傲,是敢于把别人的讥讽之语当做养料,从中寻求可资反思与借鉴之处。这里,我们不妨接受吉田茂的批评,彻底放低姿态,对照其所介绍的日本经验,从寻求与中国“差异性”的角度,做一番比较和反思。

在这些日本经验中,笔者以为最典型的应是以下几点:

其一,日本人整体素质高,这是重视教育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吉田茂说,“对于明治时期需要特别称赞的是明治政府努力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的这一措施。英名的明治领导者们一致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才能使国家富强”。明治时期,日本天皇颁布了著名的《教育敕谕》。日本的国民教育迅速普及,到1912年,就学率已经超过95%。在二战爆发前,国民基本实现了6年制(初中)义务教育。战争时期还出台文件,又延长至8年。虽然因困难未能充分落实,但可见其在困境下仍在努力把握这一基本国策。

利用教育来促进现代化的实现,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吉田茂自诩,仅就这一指标而论,日本实际上超过了大部分西方国家。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二战时期的普通日本士兵,基本为初中以上学历,不但可以记日记、绘图,对于需要几何与三角函数知识才能掌握的火炮瞄准原理,往往触手即通,这都成为其战斗力的倍增器。并且,由这个特点所奠定的国力基础极为“皮实”,可以经受得住残酷战争的巨大冲击:哪怕精英阶层损失很大,国家打成一片废墟,只要普通民众整体素质较高,仍能在人力资源层面维持较高水准。

以此反观中国,至今“失学儿童”仍然不时成为新闻关键词;在教育实施层面,又几乎完全抛弃了“育人”这一根本着眼点。因总体上教育资源匮乏,中考、高考成了初级“筛选器”,高校则成了就业资源的终极“筛选器”。教育,这一带有神圣性、需要以较纯粹的诚意投入的事业,成了一个狭隘、功利的竞技场。在落后于人近百年之后,仍是如此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