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遗忘的日本侵华“文化战争”

来源:战略观察家微信公众号作者:乔良责任编辑:菅琳
2015-08-28 16:26

不可遗忘的日本侵华“文化战争”

序《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是一部颇富新意的“拓荒之作”。

所谓“拓荒”,是指不去重蹈车水马龙千万人往矣的康庄大道,让自己湮灭在摩肩接踵的繁华市井中分不出嘴脸,而是独自一人挥一把砍刀,在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披荆斩棘地开垦出一片处女地来,这才叫“拓荒”。

就此意义上说,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不仅在文学领域填补了与日本侵华这一历史空白,而且开辟了日本侵华战争研究的“第二战场”——文化侵华,从而将中国抗战文学创作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成为今年纪念抗战胜利出版热潮中的一个新亮点。

首先,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本侵华史上一个被忽略已久的领域——文化战争。而这个在当年举足轻重的战场,湮没于历史尘烟七十年后,已成为值得今人深挖细掘的文学富矿。

“江山好处浑如梦,一塔秋灯影六朝”。千百年来,面对天地民物之变、兵火纷乱之迹,人类所能演绎的一切悲欢离合,最后无不落脚到文化乃至文学这个精神载体之上。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近百年来被世界多个国家选入学生教材,成为家喻户晓的法国文学名篇。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谆谆告诫学生们的那句话,深深地震撼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这篇用文字铸成的“爱国主义纪念碑”,缘何能在全世界不同肤色、种族的人群中广为传颂,历久不衰?道理很简单,人类自从有战争以来,就不是单纯的武力斗争,更包含了精神斗争,或曰文化战争。克劳塞维茨说:“战争就是迫使敌人服从我方意志的武力行为”,他特别强调战争中的精神要素,“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任何战争中要摧毁敌方的精神意志,仅仅依靠血腥武力的威慑征服,显然远远不够。在张艺谋电影《英雄》里,那位赵国的书馆老先生面临山河破碎万箭穿身的生死瞬间,依然硬骨凌霄地对学子们凛然高呼:“你们记住,秦国的箭再强,可以破我们的城,灭我们的国,可亡不了赵国的字!”其所要表达的,就是精神的不可征服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