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巾帼情》|这群民兵姑娘沙漠中编织青春梦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01-30 09:25

《大漠巾帼情》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反映民兵题材的电影,故事原型是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这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连队,自成立以来,40多年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治沙造林,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劳动多么艰辛,都没有动摇治沙姑娘们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她们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让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创造沙漠治理的不俗业绩。2018年11月,该影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映,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热议。详细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一部影片·一支连队·一种精神

当电影遇上这群民兵姑娘

《大漠巾帼情》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反映民兵题材的电影,故事原型是陕西省榆林市榆林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这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连队,自成立以来,40多年扎根大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治沙造林,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劳动多么艰辛,都没有动摇治沙姑娘们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的决心和信心。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她们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让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创造沙漠治理的不俗业绩。2018年11月,该影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映,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热议。

一颗红心四十载坚守

■榆林市榆阳区人武部政委 张同斌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一支队伍,一抹绿植……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民兵怀揣一颗红心来到茫茫无际的毛乌素沙漠,40多年来,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新进取”的治沙精神,在毛乌素沙漠中顽强生长,战风斗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我们精心呵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

近年来,该连队在军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深度挖掘功能定位,把加强自身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先后建起了军旅文化园、乡风民俗等文化旅游场所,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欣赏大漠风光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传播了治沙精神,弘扬了现代文明。

长路漫漫,把这个连队建设好、发展好,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不丢吃苦耐劳本色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二任连长 边兆芳

我是治沙连第十二任连长,也是第一批老民兵之一。电影《大漠巾帼情》播放后,勾起了我对治沙往事的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热火朝天、苦战黄沙的艰苦岁月。

1974年5月,年仅16岁的我和54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战友一起,为响应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奔赴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大水湾黑风口,一头扎进荒漠深处。

来之前就听说条件艰苦,但没想到会这么恶劣。大风卷着黄沙可以呼呼地吹上一整天,交通靠走、运输靠手,种树治沙完全要靠人力。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凭着一股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愣是让沙漠变成了绿洲,我们兑现了当初的誓言和承诺。

40多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现在绿洲面积越来越大,我们这些老民兵心中别提多高兴了。我常跟后辈说,无论啥时候,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吃苦耐劳的作风不能忘啊!

沙漠中编织青春梦

■网评人 秦嬴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是绚烂美好的。但有这样一群女孩子,她们丢掉发饰,剪掉长发;她们卸下红妆,穿上迷彩。冬去春来沙相伴,斑白了青丝、憔悴了容颜,她们用一腔热血在沙漠编织出了别样的无悔青春梦。她们就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民兵。

作为90后,出生在祖国发展大好的时代中,很难想象在大漠中治沙种树是多么艰辛。也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谁还会愿意吃这份苦?但事实就是有人依然愿意。治沙连女民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顽强的、不畏艰辛的治沙精神却在大漠深处随着种下的小树苗一起愈加茁壮成长。

希望通过影片,能让在优越的条件中生活的年轻一辈人明白,岁月如此静好,只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当我们在空调房一边吃着西瓜、玩着手机,一边抱怨生活的无聊时,多想想这群可爱的女民兵,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向所有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前辈们真挚地道一声感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