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型民兵力量体系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李胜华 薜盛屹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6-04-07 02:02

新时期民兵队伍建设,必须顺应战争形态的深刻演变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坚持军民融合发展,针对未来军事斗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根据民兵队伍在国家武装力量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职能要求,以前瞻的结构设计、体系的思维理念、全新的组织模式,进行革命性改革,切实构建起以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相统一的现代民兵力量体系。

瞄准未来战争,前瞻设计建设

未来仗怎么打,当前武装力量就怎么建。今后需要民兵队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现在就要建成什么样的队伍。

根据未来战争设计,打造新型民兵力量体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既是现役武装力量的任务,同样也是民兵队伍的职能使命。民兵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特点,按照作战任务分工,优化力量结构和建设布局,着力发展现役部队缺少的、未来战争必需的、地方最具优势的、动员能切实落实的、以支援保障为主的民兵力量,彻底扭转以“大陆军”为主和以人力数量为主的传统思维,形成可以有效弥补作战力量体系短板弱项、真正成为现役部队助手和后备的新型民兵力量体系。

根据承担主要任务,打造局部优势力量。坚持任务牵引,统放结合优化结构布局。应根据民兵队伍的基本职能,统住民兵队伍结构框架、整体布局和数量规模,确保民兵队伍够用、好用。同时,还应根据各战区、各军种及各地区的具体任务,放开具体的民兵分队种类、数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优势力量,因需而建、为用而编,打破“大呼隆”全面建设、“上下一般粗”的条框限制,避免力量冗余、资源浪费;构建重点部署、统一调度的民兵优势力量分布格局,以“分区建集中用、局部建全局用”的建设模式,有效促进任务与需求的有机结合。

根据动员保障需求,打造精准支援队伍。越是信息化战争,越离不开不间断的支援保障。深化民兵队伍调整转型,应着眼未来联合作战特点,兼顾诸军兵种保障需求,依托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综合素质好的兵员资源,对口编组专业力量,优选编组骨干人才,形成人员相对固定、专业衔接紧密、保障独具优势的民兵支援保障力量,进一步提高对口支援、对口保障的精准率,充分发挥好现役部队的助手作用。

强化体系思维,通盘谋划建设

未来信息化战争是精兵利器的体系对抗,讲求的是体系要素之间的无缝衔接、高效配合,民兵队伍绝不能置身体系外,自降标准、后备后建。

与现役作战力量相匹配,确保补缺衔接到位。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对民兵力量与现役部队任务对接、行动对接确保“联合制胜”提出了明确要求,民兵队伍建设必须摒弃“比对现役部队照搬照抄”的传统做法和“现役部队编制什么民兵队伍建设什么”“现役部队淘汰什么民兵队伍装备什么”的思维定式,将民兵队伍与现役部队统筹谋划、一体建设、同步发展。通过编制结构的相互补缺、专业类型的衔接匹配、武器装备的一体保障,使民兵真正成为现役部队强大的预备力量。

与其他国防动员力量相协调,确保协作协同到位。民兵队伍与人防专业队伍以及国防动员系统其他专业保障队伍共同肩负着军事斗争准备的重任,建设中应注重本着“职能互补、资源整合、突出重点、集约建设”的原则统筹协调,区分类别归口建设。应针对各类队伍性质特点,科学划分编组区域和行业领域,围绕直接参战支前和应急处突侧重抓好民兵队伍建设,将战时勤务保障任务重点赋予人防和国防动员其他专业保障队伍,切实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任务具体、优势互补,有效避免各类队伍规模臃肿、队伍重叠、人员交叉。

与地区产业发展相一致,确保优势发挥到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民兵建设必须打破过去按行政区域均摊任务、按户籍人口限定编组的模式,顺应区域产业结构、企业技术优势要求优化建队编组。应坚持立足专业领域归口编建电磁频谱管控等新质动员力量,借助科技研发机构、高精尖技术企业对口编组测绘、遥感等技术支援队伍,依托行业系统、优势企业人装匹配一体编组交通、医疗等专业保障队伍等,切实将蕴藏在社会、深嵌在民间的潜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全面提高科技力、生产力向战斗力的转化效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