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信息主导,军民融合重“硬件”也要重“软件”——
“大数据”让作战需求与供应精准对接
9月下旬,某旅千里机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对抗演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一个亮点是,该旅使用的集多种通信和导航手段于一体的新型指挥车,实现旅营之间数百公里无盲区指挥,破解了“动中通”难题。
谈起新型指挥车,旅领导说要归功于战区构建的国防动员综合信息系统。
原来,该旅在新型指挥车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如果自行开发,既费时又花钱,代价非常大,而且部队也等不起。
他们登录国防动员综合信息系统,发现鲁豫两省有很多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该旅很快联系到山东一家通信器材公司,请他们参与设计改造,仅用一个多月就攻克了技术“瓶颈”。
“军民融合发展要靠需求牵引,需求与供应情况越清晰,融合发展越高效。”济南军区司令部领导感慨地说,用数据说话,实现了部队需求与地方供应之间的精确化对接。
前几年,济南军区在调研军民融合发展情况时了解到一些现象:有些技术地方早就掌握了,部队却还在苦苦探索;有的设备器材地方研制出来后销路不畅,部队急需却不知道从哪里引进。
一番深入调查,解开了“谜底”:信息不通,特别是精确的数据相互不了解,是“民参军”的主要障碍之一。
“军民融合既要重‘硬件’也要重‘软件’,要把‘大数据’的作用发挥出来。”战区要求各级国动委依据部队作战需求,每年至少组织1次全面的国防潜力调查,相关数据全部输入国防动员综合信息系统。
在此基础上,鲁豫两省投入上亿元,在省、市两级构建联通交通、气象等国防动员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平台,使部队能够快速了解各地的技术、产业、人才等各类信息。
记者打开该系统,输入“夜视器材”的关键词,数据库自动显示鲁豫两省上百家企业的技术力量、产品特点、专利情况等,把这些数据与部队现有装备对比,很容易判断出哪些技术和器材可以用于部队夜训夜战。
“大数据”不但能够提供信息查询,而且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辅助决策等功能。
某旅千里机动演练过程中,导演部给出情况:某道路桥梁被炸毁。该旅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很快就重新制订了行军路线,使部队按时到达集结地域。
据了解,目前他们正在推动该系统向县级单位延伸。济南军区司令部领导告诉记者,精确化对接,将为军民融合发展绘制清晰的“路线图”,让国防“潜力”快速转化为国防“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