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民兵>>正文

借鉴国际国防建设思想推进军民融合

来源:中国军转民作者:范肇臻责任编辑:杜汶纹2014-08-15 16:28

二、在富国强军的统一中推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事业和理想。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从中国的发展历程看,新中国成立后既有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两者发展失衡的历史教训,都充分证明了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关系的重要性。“军民两用”思想、“军民结合”的十六字方针、 “寓军于民”的要求,都是在战略高点上推进富国强军,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坚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历史反复表明,富国和强军两者的发展互为条件,富国是强军的基础,强军是富国的安全保证。二者有机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之中,有机统一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之中。当前紧迫的任务是按照军民融合的理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方针, 建立完善利于统筹、便于协调、形成合力、融合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既要有好的制度要素,又要建立起制度体系, 形成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三、借鉴国际国防建设思想推进军民融合

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 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军用资源和民用资源的相通性、相关性、替代性越来越明显,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取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转变国防建设模式,摒弃传统的“军民分立”式国防建设模式,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在谈到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时就说过,美国军事变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把民用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西方的军事强国大都如此。要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学习世界各国军民结合实践中反映现代国防和军队发展规律的有益成果,借鉴各国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有益经验。从中国国情、军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理论的一个巨大突破。世界上的国防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有军民分离的,有军民结合的等等, 而中国的“军民融合式”却有着 “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 都必须符合国情军情, 都必须符合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最本质的要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国情军情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从来就不是一条成功之路。我们必须着眼本国战略需求, 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积极顺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潮流和国家改革开放大势,自觉把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新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放在世界军事变革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注重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反映军队建设的共同规律和有益经验,积极借鉴国家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新鲜经验,在坚持我军建军原则、根本制度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既适应我军现阶段发展实际, 又符合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改革之路。

总之,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我军的性质宗旨、使命任务、武器装备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都要求军民融合的国防建设新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必须立足我国的国情军情, 从我们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能简单排斥,也不是简单地拿来。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思考和谋划军队建设,强调要在国家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安全形势的需要, 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 的战略构想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真正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