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路上的传承与接力
■韩晓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刘会宾
迎着晨光,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班长、一级上士张忠杰和中士杨浩,从宿舍向库区进发。一条被战友唤作“小黑”的狗,摇着尾巴把两人送到库区大门。
两个兵,一条犬,踏着山脚下绵延的巡逻小路,走在静谧深邃的山沟。这一幕,是杨浩最熟悉的风景。
大山深处,一代代仓库官兵担负着“战争血液”的收发保管和护卫任务。新兵下连刚来到山沟的那段日子,杨浩满眼都是新鲜好奇:“石头这么硬,洞库是怎么开凿的?油管这么长,万一漏油怎么办?阀门上出现一点锈斑,为啥要整个除锈涂漆?”一路巡线,杨浩不停追问,张忠杰一路耐心讲解。
不到3个月,杨浩就熟练掌握了仓库保管员的基础技能,张忠杰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谁知,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爱问班长“为什么”的杨浩,慢慢变得少言寡语。
那天,憋了一肚子话的杨浩突然问张忠杰:“压力数值是否正常、阀门是否出现渗油……每天一遍遍重复这些检查,究竟有什么意义?”
库区大门口,张忠杰反问道:“你知道走一遍库区需要多少步吗?”
杨浩茫然地摇摇脑袋。
张忠杰脱口而出:“按标准的步幅,需要近一万步!”
张忠杰随后拍拍杨浩的肩膀说:“一万步看似很多,但一路的检查有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事故。每一步都要认真细致,库区才能零事故。”
杨浩使劲点点头,这一刻,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工作如此重要。
从那以后,杨浩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不过话题有了新变化。小学时爬树掏鸟蛋,中学时把毛毛虫放进同桌的文具盒,大学时和同学一起勤工俭学……他恨不得把学生时期的事都讲给班长听。
巡线路上,杨浩眉飞色舞地讲,张忠杰耐心地听。虽然有的故事杨浩讲了几遍,每次版本都不太一样,但张忠杰从不打断他,总是静静地听他讲完。
有一天,张忠杰突然打断了杨浩的话。张忠杰俯身摸了摸小黑的头,眼眶泛起一丝红晕。
“坚守是成长的历练,守住了寂寞,才能守住自己、守住洞库。”张忠杰望着远山说,“再有一年多,我就要退役了,这里就交给你了。”
山坡上,“小黑”眯着眼趴在张忠杰的脚下,杨浩的泪水一下子不听使唤地划过脸颊:“班长,你放心吧!我会每天走好这段巡逻路……”
守库兵:把忠诚刻在大山
■韩晓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刘会宾
夏日,大山深处一派青葱,驻守在这里的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内,星星点点开满山花。
踩着操课的军号声,中士杨浩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库。巡查管线、保养设备、测量计量……每天上午,他都要穿越这条不足100米宽的狭长山沟,也要穿越一段与大山的不解情缘。
8年前的初冬,杨浩初次走进仓库的那一刻,他揉了揉眼睛,环看四周,抬头是山,低头是沟,除了挂在半山腰的一座小营房,满眼都是石头。
“守着这条山沟,能有啥出息?”最近的超市,要半小时车程;想用手机,必须爬到山上找信号。杨浩坦言,自己当时就想快点离开这山沟。
然而,8年过去,走进山沟,融进山沟。山沟没变,杨浩却变了。“我爱上了这条沟,已经离不开它。”他曾经稚嫩的脸庞,如今已变得坚毅刚强,“明年军士选晋,如果组织需要,我还申请留队。”
一个兵的变化,背后是一群兵的坚守。该仓库领导感慨:“一代代守库官兵,把忠诚刻在大山,把热血融进洞库,在这条山沟沟里筑起一座精神丰碑。”
“只有平时把油料当血液一样守护,战时才能随时发挥作用”
山沟里的风来得快、刮得疾,拳头大的石块被轻松掀起,顺着山坡雨点般向作业区倾泻。
风停了,班长张忠杰戴好安全帽,嘱咐杨浩远离山体,边观察周围环境,边快速清理落石、巡查管线。
走进库区最深处的那个洞库,杨浩把耳朵贴上去,听到了油料唰唰的流淌声。他仿佛看到数千公里外的演训场上,各型装备正在快速加注油料,呼啸着奔赴战位。
每每想到这里,杨浩心中满是骄傲:“不管是平时蹲山守库,还是参加重大演训任务,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都是我们守库兵的看家本领。”
那次,杨浩作为野战加油队的专业骨干,和战友们一道机动数千公里,深入大漠深处,参加机动保障力量驻训。他们边机动、边演练、边保障,连续开展数十个复杂条件下险难课目的检验评估。
“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有特情。”杨浩回忆说,最担心的是静电,环境温度超过40℃,油罐一摸烫手,作训服干得冒烟,一星半点的静电都有可能引爆油蒸气;自重超过十几吨重的油罐车,要快速通过复杂路况先于任务部队抵达目标区域,隐患也不小。
演训任务完成后,杨浩复盘总结时感触颇深:“虽然蹲在山沟,但我们离战场很近,每滴油都和我们有关。只有平时把油料当血液一样守护,战时才能随时发挥作用。”
守库兵的这份爱,让人感动,更让人敬佩。去年,驻地遭遇特大暴雨袭击,洪水夹着石块汹涌而下。
看着视频监控中湍急的洪水,杨浩急得直跺脚。水势略小后,他和两名战友随即拽上雨衣跑向库区。
搬运沙袋围堵洞口、打开库门排泄洪水、钻入洞库逐个巡查……杨浩和战友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
“每一滴油都连着战场。保不住油,拿什么打胜仗?”守库兵们脱口而出的这句话,令人肃然起敬。
今年年初,仓库接到任务:限期完成大规模老旧油料倒调作业。
操课的军号还没响,张忠杰就带着杨浩走进库区,开始作业。进入作业现场,他们戴上安全帽、换上防静电服、触摸排静电扶手,还要互相排查一下鞋底,看是否有不小心嵌入的金属碎片。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当兵15年,这是张忠杰担负的时间跨度最长、危险系数最高、收发数量最大的一次任务,挑战不言而喻。
旋转阀门、调节压力、控制流量……作为仓库为数不多的司泵员,张忠杰靠双手和耳朵就可以准确判断和调准各项指标。“这些‘战争血液’返厂提炼后就能重返青春!”他说。
信息化手段为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带来管控新模式。王 震摄
“科技赋能,让老洞库焕发了新生机”
今年初,仓库犬舍旁,新建了一间玻璃房。从内部的金属地板和充电装置来看,这里的主人非同一般。
“这是‘凌风’的家。”杨浩介绍,这间犬舍的主人是一条仿真电子狗,能跑能卧还能越沟爬坡,可以定时巡线还可以排险预警。
“凌风”原本是仓库最后一条军犬的名字。那几年,巡线查库路上,军犬“凌风”斗毒蛇、战野猪、赶猴子,曾经是守库兵们最亲密的战友。
2年前,军犬“凌风”患上重病,杨浩和战友含泪把它安葬在库区的半山坡。后来,上级为仓库配发了这条仿真电子狗。杨浩提议,把这条电子狗命名为“凌风”,纪念曾经一起战斗的无言战友。
“比起军犬,电子狗融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功能很强大,操作也更精准。”说话间,杨浩拿出操控平台启动开关,输入指令,“凌风”随即快速站起身,沿着巡逻小路摇摇摆摆走向库区深处。
通风门是否关闭、阀门井是否打开、库区是否出现落石、油气浓度是否超标……每到一处,“凌风”都要停下脚步,利用身上的智能监控、激光探头、感知系统等进行情况报告和风险排查。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走在库区,杨浩感觉巡线任务轻松了不少。基层是科技运用的末梢,仓库把科技手段充分应用于服务保障实践,依靠科技赋能,打造了保障力新的增长点。
已经退伍的油料化验员丁海峰,是杨浩学习的榜样。入伍前,丁海峰一闻到汽油味就想吐。为了克服生理反应,他反复进行仪器识别训练,还在各种光线下对多种油品进行人工识别训练。
几年下来,丁海峰练就了“一摸准、一口清”的本领,只用“手摸鼻闻”就能准确判断油品,他还几次受邀参加央视录制的专题节目,现场表演识别油品的绝活。
杨浩曾三番五次请丁海峰给自己传授“手摸鼻闻”的招法。有一天,杨浩感冒了,鼻子闻不到气味。他不禁深思:“在不断变化的保障环境中,经验远不如科技手段可靠。”
一次,杨浩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油品密度计。将这种温度计大小的密度计插入油料中,按下开关,不到10秒,就可以准确判别油品。随后,他向仓库建议,引进了这型设备。
“平时练精技能,再加上科技赋能,战场保障才更有把握!”杨浩兴奋地给丁海峰打去电话。
去年,上级赋予仓库“立标杆、树样板”建设任务。杨浩和战友们为整个营区布设了可视化安防系统,为某管线刷上防红外油漆,给库区加装火灾自动检测装置,无人机也加入官兵的巡线队伍……
喜看新变化,杨浩感慨:“科技赋能,让老洞库焕发了新生机!”
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官兵巡线途中展开作业。王 震摄
“几代守库官兵,守护着洞库,更守护着军人的忠诚”
春季来临时,杨浩喜欢爬上山坡,俯视这条山沟的两重景色:一面草木吐绿,另一面白雪如银,“青银沟”由此得名。
夕阳西下,站在山顶眺望不远处的都市,也是两幅画面:脚下静谧幽深,远处灯火辉煌。
今年60岁的王太纯,与这样的景色相伴了40多年。他在这里当兵、提干,再到退休、返聘,从未离开。这段时间,他作为仓库的特聘专家,负责洞库改造和智能餐厅建设的业务指导,还走上教育课堂,与官兵开展了一场“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
1983年,19岁的王太纯入伍走进这座大山。后来,他当了班长,入了党,一干就是7年。后来,王太纯因工作成绩突出破格提干,第一次走出大山参加集训。
学成归来,组织考虑王太纯业务素质过硬,又是一名“老山沟”,准备留他在机关业务处当助理员。没想到,王太纯诚恳地请求重返山沟。他说,这里业务骨干少,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就这样,他又回到青银沟,而且主动申请去了最偏远的北哨所。
回忆那段经历,王太纯深情地说:“这沟里很艰苦很寂寞,却是历练人生的好地方。”
两次被授予荣誉称号,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9次获评“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这么多荣誉背后,是一种什么力量引领、驱动着一代代守库兵?
“山沟沟里缺乏大自然的阳光,但从来不缺精神的光芒。”王太纯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年轻战友们,“居深山心系打赢、钻科研勇于创新、强信念永葆本色,几代守库兵,守护着洞库,更守护着军人的忠诚。”
讨论结束,王太纯带着杨浩和战友们沿着库区一直往北,来到库区最深处的北哨所。
40多年前,仓库官兵在这乱石滩上扎下根,初期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时任教导员陈怀林拖着有病的身体,带领官兵风餐露宿,开沟铺路、垒石砌坡……连续高强度劳动,累得他咯血不止,最终一病不起,献出了年仅36岁的生命。
在那面刻着38个鲜红手印的矮墙前,王太纯缓缓俯下身,把自己的手掌与墙上的手印轻轻贴合在一起。
这38个红手印,代表曾经在北哨所坚守过的38名战友。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部队,但他们的掌印和忠诚永远铭刻在这里。
“进驻青银沟,成了一名管油的兵……保家卫国责任重,不论山沟与都城。”王太纯站起身,哼唱起这首《青银沟的兵》,身旁的官兵也跟着一起高声唱起来。
山里的官兵爱唱歌,尤其喜欢这首集体作词作曲的歌,他们说,“歌词里有责任,旋律中有忠诚。”
悠扬深情的歌曲中,杨浩也蹲下身,把自己的手掌挨个贴在红手印上,一股力量涌上心头。
【亲历者说】
刻在石头上的成长路
■董金鑫
今年3月,我分配到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成为一名守库兵。2个月后,我就掌握了基本的仓库保管业务。大山深处,日复一日,站岗执勤、巡线查库,这样重复甚至有些机械的工作,到底有多大意义?我有些迷茫。
第一次感受到“压力”,源于一个压力表。一次巡库,我突然发现有个压力表显示异常。我眼珠子都急得鼓了起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置,火急火燎报告了班长。班长微微一笑,快速旋开呼吸阀门排除气体,压力表随即恢复正常。
前不久,班长带着我进行油料收发作业。管路沿线十几个阀门,要逐个打开。阀门开得猛了,油压过大,下一个阀门就打不开;阀门开小了,油压又太低,影响收发进程。班长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我跟在后面学。可是,真轮到自己上手操作,我却慌了手脚,一个阀门也不敢动。那天,我坐在库区石阶上,一遍遍回想班长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越想越觉得脸上热乎乎、肩上沉甸甸。
盛夏,青银沟又迎来一场疾风暴雨。雨还没完全停,我和班长就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来到库区。巡逻路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我学着班长的样子,将这些石块一一捡起来,整齐码放到路旁。
岁岁年年,大小不一的石块,渐渐累积成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石墙。班长拿出随身带的毛笔和油漆,蹲在石墙旁,仔细描摹着石头上已经模糊的字迹。
班长告诉我,这些字是一代代守库兵留下的,他们把这些字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心里。“就像我们蹲山守库,不能用时间长短衡量意义,而要用实干和贡献体现守库兵的价值。”班长说。
我接过班长的毛笔,郑重地在石墙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青银沟的一块石头,用坚硬的身躯撑起条条洞库,即使风化成沙,也要铺在强军征程上。
望着石墙上那一行鲜艳醒目的大字,我的内心无比笃定。未来的军旅路如何走,我已经有了明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