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理响中国 | 以“理”服人:改革开放为什么“行”》,五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资深教授,带你解码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智慧”。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孙东方,讲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演讲全文:
大家好!
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的孙东方。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我曾遇到过一些中国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本人非常感动。这些学生的父母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字,而这些学生却获得了博士学位。试想一下,这样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之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他说:“我是一个出生在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的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的重要法宝。45年前(1978-2023),面对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征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面对冷战刚刚结束的复杂局面,我们党吹响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号角,开放的脚步由经济特区、沿海城市走向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初步形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浪潮,我们党努力进取、百折不挠,从“复关”申请到“入世”谈判总共谈了15年,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中国成功加入WTO,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深刻印记和鲜明标识。大家想想,这么重要的法宝能丢吗?丢掉了那就是犯历史性错误。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45年来(1978-2023),我们的国家兴了,创造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和名列前茅;我们的老百姓富了,纷纷出国旅游、购物、送孩子留学,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我们的企业强了,到世界经济的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强筋骨,有13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那我们对世界的贡献更大了,最近10年(2013-2023),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超过了30%。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国际舞台,讲述着中国开放的故事、传播着中国开放的声音、展现着中国开放的形象。他们的学识、视野和作为,是父辈们不敢想象的。打开大门的中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中国学习工作。总之一句话,发展自己、造福世界,这就是中国开放的成功之道。中国的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大家想想,这么好的经验能丢吗?丢掉了,我们舍不得。
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最近这些年,一些国家开历史倒车,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冷战思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人也很担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关上、开放的进程会不会中断。对此我只想说一句:朋友,你多虑了!因为我们懂得,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就一定要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否则就会被历史所抛弃。因为我们知道,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绝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上,而且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而且大家还要注意,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那高水平开放体现在哪呢?比方说,加快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2013年,我们在自贸试验区推出了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最初的限制措施是190项,而今天只有27项。试验成功后,马上在全国推广实施。我们还把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由蓝图变成了现实。2013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有多少,总共是21个(截至2023年10月)。这21个自贸试验区虽然占国土面积还不到千分之四,但贡献的进出口占到了全国的17.3%,吸收的外资占到了全国的18.5%。2018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海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鲜明特点,就是通过制度集成创新加速高水平开放。累计推出的15批134项制度创新成果跟下饺子一样并形成了一个叠加效应,广泛涉及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让国际上的朋友们充分地看到了高水平开放的力度、速度还有温度。德国大众集团董事长奥博穆就明确说,“海南自贸港正在成为全球了解中国的一扇新窗口”,期待“未来与中国、与海南加强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又比方说,加大进口力度,实打实地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我们现在不光要往外卖,更要往里买。从2018年开始,进博会我们连续举办了六届,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中断。来的朋友是收获满满,他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到”。2018年,美国的一家精油企业抱着“试试水”的心态来了,没想到一下子收获了3.8亿元的订单。之后,他们一届都没有缺席,之前只有9平米的展台,现在也扩展到了200平米,采购的金额是到了10亿元。2020年,一个阿富汗小伙带着纯手工的羊毛地毯来了,没想到轻松拿下2000张订单。这2000张订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00个阿富汗山区的家庭有了一整年的收入。2022年,日本的一家制药企业带着治疗罕见病的新药也来了。大家都知道,新药上市一般来说要经过好几年,但没想到的是,在进博会的积极推动下,这款新药只用了6个月就进入到博鳌的医疗机构。那这一个又一个的“没想到”说明了什么,我想就充分说明,进博会是市场、是平台、是机遇、是吹走世界经济阴霾的春风,更是我们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写照。
再比方说,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多)来,从无到有,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不断上演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精彩故事。那也有人问:“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自己受益给别人挖坑?情况绝不是这样的。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雇员的本地化率是到了89%,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可以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有这样的评估,“一带一路”使共建国家的贸易增长2.8%到9.7%,全球贸易增长1.7%到6.2%,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到2030年,将使共建国家的760万人摆脱极度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看到,“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我们看到,“一带一路”让能源短缺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让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的梦想得以点亮,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灯塔。我们还看到,精彩纷呈的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独具特色的鲁班工坊、“丝路一家亲”、“光明行”,不断深化着文明的交流互鉴,成为新时代的丝路乐章。“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她源自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就是持续深化的中国开放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我想,归结起来至少有三点:第一,更加坚定的开放信心,隔阂偏见、弱肉强食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仅能破解难题、走出困境,而且会孕育激发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第二,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共享中国大市场提供的机遇,共享中国制度型开放提供的机遇,世界经济增长将不再徘徊在长期乏力的低谷,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第三,更加完善的全球治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最后,我想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曾经讲过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