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丁茂战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11-25 06:27:55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丁茂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经济发展是资源、产品、服务的供和需相互循环的过程。供需均衡、循环畅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

我国经济已经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紧抓全球化机遇,积极加入国际大循环,经济的外向度持续增加。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同时,我国内需潜力在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国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2019年,我国经济外向度已经下降到31.84%,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7.39%,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内循环为主是大国经济的共有特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其他大国经济一样,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依靠内循环具有充分的条件和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变局的战略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是规避风险、转危为机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促进和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因此,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这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这次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这抓住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核心。

我国拥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需基础。从投资领域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还不高,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投资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投资潜力巨大。从消费领域看,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随着新型消费业态加速发展,居民消费升级势头发展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支撑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空间广阔,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拥有充分的内需保障。

不断提高内需增长动能。努力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积极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特别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调节过高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消除城乡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户籍制度等民生领域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新的消费领域和经济增长点,挖掘老龄化带来的产业发展机会和消费潜力。

着力拓展内需发展空间。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

这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畅通大循环的战略抓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对消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生产领域对于资源性产品的供给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相比需求方,供给质量提升步伐落后于需求的发展,总供给和总需求“错配”,需求端想要的供给端不能完全满足,供给端有的需求端未必都要,导致中低产能过剩、中高端产能短缺,内循环不畅,造成经济效率损失。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布局,为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畅通经济大循环提供了战略抓手。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畅通大循环的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必须深入研究市场变化,认识和把握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防止低端产能和僵尸企业反弹再生。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的供与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持续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决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既要内循环也要外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作用,既获得了急需的资金、要素、技术等资源,也为世界奉献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为自身和全球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趋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规律、历史大势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越安全可靠,国内大循环就越顺畅,就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继续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要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开放领域,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着力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自贸区等在构建双循环中的作用,加大区域性外循环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