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多难兴邦”的多维解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冯灵芝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8-19 16:48:53

“多难兴邦”的多维解读

■冯灵芝

“多难兴邦”一词,出自《左传·昭公四年》中“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史,既是炎黄子孙与灾难的抗争史,又是不断战胜天灾人祸的英雄史。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习主席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一重要论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勇气。我们要从多重维度深入把握“多难兴邦”厚重深沉的意蕴,凝聚起同心奋斗、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文化之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命题。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命题,多难兴邦有着丰富的意蕴。首先,人定胜天是我国神话传说的鲜明主题。无论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还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乃至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都反映了华夏先民与自然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易经·系辞下》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先贤一再告诫我们,在享受安逸中易走向衰亡,在忧心祸患的环境中方能求得生存。再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精辟揭示和概括了民族精神的“深层内核”。回首历史长河,“多难兴邦”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铸就了我们百折不挠的血性品格,滋养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性格。

哲学之维——唯物史观的理论内蕴。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曲折和坎坷。列宁曾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习主席指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向灾难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路径之一。灾难与“兴邦”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它提供了人类反思灾难的契机,从而科学地认识灾难,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纵观中国历史兴衰,大灾大难并没有让中华文明颓废与沉沦,反而让华夏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转危为机、化险为夷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中国革命艰苦卓绝,但是共产党人信仰如磐、初心不改,终于“杀出一条血路”,走过了山重水复,迎来了柳暗花明。同样,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习主席强调:“我们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历史之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真实写照。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经坎坷才走上坦途。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一口气列举了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并告诫与会代表说:“艰难困苦给共产党以锻炼本领的机会,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国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制度之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前所未有地采取大规模隔离措施,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医疗救治,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上下一条心,彰显我国强大的社会动员力,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携手并肩、众志成城,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