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思想战线丨新时代战友情的“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立 董俊林 印言蹊 责任编辑:王韵
2024-12-02 06:57:44

新时代战友情的“双向奔赴”

——怎么看密切官兵关系、兵兵关系

春秋时期军事家司马穰苴说过:“凡胜,三军一人,胜。”我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良好的官兵关系是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标志,也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保障。

为什么说官兵关系对军队建设是个大问题

官兵关系关乎部队纯洁巩固。“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这首《战友之歌》,生动揭示出我军官兵因革命聚集、为人民奋斗而“亲如兄弟”的内部关系。对于军队来说,官兵关系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而是军队性质宗旨的外在表现,事关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90多年来,我军官兵尽管民族地域不同、个人诉求有别、兴趣爱好各异,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始终在党的旗帜下凝聚成一个上下同心、团结友爱的钢铁集体。

官兵关系关乎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军队是要打仗的,如果上上下下都没有感情,怎么可能在需要时赴汤蹈火、同生共死?军事家孙武曾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说的就是官兵关系对激发军心士气的极端重要性。实践反复证明,团结友爱的官兵关系能够形成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战斗合力。特别是生死考验关头,我们的战友总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个人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军高度重视密切官兵关系、兵兵关系,对培养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作了一系列部署安排。全军官兵赓续传承我军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尊干爱兵、兵兵友爱活动,守正创新当兵蹲连工作,统筹加强基层“三大组织”建设,官兵情谊更为深厚,基层活力不断增强。

我军在尊干爱兵、官兵一致方面有哪些优良传统

回望人民军队近百年的光辉历程,我军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形成了一系列尊干爱兵、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

政治上一律平等。我军从建军伊始,就首先破除旧的官兵关系,把官兵之间由过去阶级对立和压迫关系,变成了完全平等的阶级兄弟和同志关系。“三湾改编”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推行官兵平等。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中,首次提出八路军的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则,指出“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因此全军是团结一致的。”官兵一致作为我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深深根植于人民军队的血脉基因,成为我军屡历艰难而不溃散、屡战强敌而不退缩的重要法宝。

战斗中生死与共。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清凉村有一座烈士陵园,安葬着多位新四军抗战烈士,他们是欧兴田的生死战友。欧兴田曾与数名战友许下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革命战斗中,其他战友都为国捐躯,欧兴田虽然腰脊椎以及两根胸肋被子弹打断,但他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离休后,欧兴田带着当年的承诺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为牺牲战友守墓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去世后更是将骨灰撒在烈士陵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从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到抗震救灾中空降汶川的“十五勇士”;从解放战场上的“一把水壶”,到抗美援朝防空洞里的“一个苹果”;从抗日战争“狼牙山五壮士”,到“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代代官兵用可歌可泣的生死情谊,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生活中同甘共苦。延安时期,尽管边区物资匮乏,部队缺衣少食,但生活中没有人搞特殊,即使是毛泽东也不例外。一天,萧劲光去杨家岭毛泽东住地汇报工作。进屋时,他看到毛泽东在炕上批阅文件,以为是生病了,就问:“主席,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我叫医院来人看看?”毛泽东笑着指了指正在烘烤着的湿棉裤说:“他们把我的棉裤洗了,我哪里起得了床哟!起来就要光屁股了。”萧劲光鼻子一酸,赶忙让警卫员去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毛泽东当即制止,并严肃强调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对我们这样一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军队来说,官兵之间真正做到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就能汇聚起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说带兵就是带心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军人的灵魂,是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带兵就是带心。心指的就是革命军人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灵魂。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崇高理想信念的灯塔指引人民军队一路向前。新时代新征程,带兵要始终把理想信念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着力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

带兵带心,带兵人各方面都要过得硬、带好头。现实生活中,“跟我上”比“给我上”说服力更强,“看我的”比“听我的”动员效果更好,“在前面带动人”比“在上面要求人”更管用。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带兵人要当好官兵的“精神向导”,必须自身过硬、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模范行动让官兵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从而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用心带兵,用情带兵,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严管是我党我军严密组织性和高度纯洁性的前提条件,厚爱是我党我军保持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证,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官兵真正负责,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官兵是有感情的,只抓“严”的一手、忽视“爱”的一手,也带不出好兵。正如陈赓同志所说:“管理士兵不是冷冰冰,这样是带不出愿给你挡子弹的士兵的。”带兵带心,必须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关心官兵成长发展,帮助解决现实问题,把工作做得既有“硬度”又有“温度”。

如何防止官兵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新时代以来,我军持续推进政治整训,全面加强基层治理,正风肃纪反腐不断深入,官兵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切身利益得到维护,成长环境得到净化,部队内部团结得到有力巩固,官兵关系持续向上向好。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内外环境、官兵成分结构、带兵人经历阅历的不断变化,一些基层部队官兵关系、兵兵关系出现冷淡疏离倾向,必须正视、重视,及时加以解决。

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官兵,真正走进他们、引领他们、赢得他们。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官兵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官”,干部首先要端正对战士的态度。青年官兵是部队发展的主力军、托举强军伟业的主体力量,只有给予他们足够信任,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官兵的聪明才智,形成同心奋进担使命的内生动力。青年官兵普遍具有质朴的家国情、充盈的英雄气、炽热的军旅梦,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传递激励的暖流,激发他们奉献强军、建功基层的昂扬斗志,积极为他们搭平台、摆擂台、建舞台,鼓励他们在火热军营成就出彩人生。

尊干爱兵、官兵一致。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中,不断沉淀、丰富完善,形成了很多带兵育人优良传统。第72集团军某旅“尊干爱兵模范连”,是创立“三大互助”运动的王克勤生前所在连队。长期以来,该连赓续“三大互助”光荣传统,把知兵爱兵作为带兵人必备技能,干部骨干坚持撰写“知兵录”“兵情日记”,引导干部与战士“相处零距离、心理零距离、感情零距离”,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官兵关系,尊干爱兵成为促进连队全面建设的坚强基石。新征程上,要注重巩固深化带兵育人优良传统,把“三个经常性工作”做得情理交融、走心管用,真正知兵情、解兵难、聚兵心。

练兵备战是密切官兵关系的沃土,重大任务是深化战友情谊的纽带。环境越艰苦,任务越艰巨,催生的战友情越牢固。烽火岁月,我军官兵之间的深厚革命情谊,是在勠力同心、奋勇杀敌的战斗中铸就的。和平时期,练兵备战既是砥砺官兵能力的“磨刀石”,也是培养战友情谊的“孵化器”。当前,部队战备执勤、联演联训、护航维和等任务频繁,要充分用好这些实践平台,在密切内部关系上用气力、做实功,把官兵团结成一个亲密无间的钢铁集体,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

(执笔:张立、董俊林、印言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