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学习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军队人才工作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系列谈①
■魏上海
国以才兴,军以才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关键靠人才。
日前,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军队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央军委办公厅同步印发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鲜明提出,要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这既体现了军队人才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又充分反映了推进强军兴军事业的现实需要,立起了我军人才工作的重要遵循。
军人向战而生,人才为战而育。军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人才建设必须服从备战打仗第一需要。回顾我军创建、发展、壮大的历史,官兵从不太会打仗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打游击战到指挥大兵团作战,从单一军兵种作战到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从打机械化战争到学习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备战打仗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彰显了人才支撑打赢制胜的优势。新时代,无论战争形态发生什么深刻变化,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不能变,依靠人才打赢制胜的优势不能丢。必须清醒地看到,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说到底是人才数量不多、能力素质不强。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是破解人才制约瓶颈、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军事领域高质量发展、增强战斗力建设效能和活力的必由之路。
“精武善战”是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的“度量衡”。革命战争年代,军队人才工作聚焦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依托战争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听党指挥、能征善战、英勇不屈的军事人才和英模人物。1930年5月,红五军第五纵队主攻修水县城久未突破,黄克诚主动请缨,率部进攻,身先士卒,抢先爬上云梯,经一夜激战获胜。时任军长彭德怀十分赞赏地说:“打一仗让我们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们了解了黄克诚。”实践证明,备战打仗人才只有在“战”的指引下才能显露出来、成长起来。和平环境下,部队缺乏战争洗礼,如何选出胜战之人?关键就要依靠重大任务这一“试金石”。这就要求党委机关适应新形势新特点,始终把重大任务作为发现人才的主阵地,注重在实战和近似实战的环境中识别人才、淬炼人才、考验人才。要把在重大任务中考核干部以制度机制的形式固化好、运用好,确保备战打仗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
谋战者用,胜战者上。科学用人是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主要在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既能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更能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然而,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在使用人才时,只求用得“顺手”,不愿“放手”,错过了人才进一步成长的“最佳机遇期”;个别领导干部不敢担当、害怕得罪人,使用人才一味“论资排辈”,让部分年纪轻、有闯劲的人才在“等、熬、耗”中挫伤了积极性。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没有人才,必然造成人才供给断链、低水平循环。使用是最好的培养,也是最好的激励。在我党我军革命建设和斗争中,一大批英才“年纪轻轻干大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打下了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战斗力生成规律和人才建设规律,树立强烈的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责任意识。要切实用好“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需求生成的关键条件建设,让人才全时域、全方位受到磨砺和锻炼。每一届班子、每一任领导都要善当“伯乐”,把任期内培养“千里马”的数量、质量当作一个重要政绩,着眼强军发展战略步骤、备战打仗进程,抓紧培养和储备一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要盘活军事人才资源,把军队人才需求融入国家社会人才发展培养体系之中,采取更多有力举措,吸引和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强军事业中来。
习主席反复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当下,世界在变、时代在变、军队在变、战场在变,尤其是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作战样式深刻变化……这些千变万化,最终都将聚焦到“人”。全军部队要紧密结合不同类别人才各自特点和建设现状,围绕加速锻造、超前预置、激励扶持、复合培养,把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的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始终以人才优势支撑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者单位:32238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