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中央为朱德举办六十寿辰会。朱老总在会上答谢时,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只见公仆不见官”,赞美当时的党风、政风,令笔者心生感慨。从朱老总的诗中不难看出,他是把“公仆”与“官”鲜明区分开来的。在他看来,公仆是服务于人民的工作人员,是一心为公、不讲条件的;而官,尤其是在崇尚官本位的社会,意味着高人一等、有更多特权,两者有着本质不同。
公仆和官,一个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将人民视为“衣食父母”,心里始终想着的是人民的利益;一个是当官做老爷,把自己当作百姓的“父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同的称呼,体现出谋事做事境界有别。
在现今的党员干部中,称自己为公仆,往往怀着崇高的理想,发自内心地想去谋事创业,是为了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而“官”客观上讲是一种职业的称呼,既为职业,就有人把它作为谋生手段,甚至在有些人看来,还是光宗耀祖的途径。党员干部究竟是把自己视为公仆,还是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官”,必然会表现在对待工作和群众的态度和感情上,人民群众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会迥异。
唱好“相敬曲”。强化公仆意识,既需要党性自觉,也离不开群众监督。一个把群众放在主人位置的领导干部,一定会非常看重群众的评价和反映。只有敞开大门,畅通渠道,让群众“评头论足”,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要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思想,坚持把权力使用的情况向群众公开,真诚接受监督,从谏如流,涵养公仆意识。摒弃天然优越、高人一等的“官父子民”思想,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切实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唱好“相融曲”。坚定的公仆意识,说到底是在长期躬身实践中形成的。不了解群众的真实生活,就不懂得群众的伟大,不可能产生为民情怀。县委书记的楷模焦裕禄,一心想着解决给兰考人民带来贫穷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在身患严重肝癌的情况下,跑遍了整个兰考大地,带领群众初步改变了兰考的面貌,公仆之心昭日月。现在有的干部公仆意识淡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群众,漠视群众,优越感强,“官老爷”气质派头十足。强化公仆意识,就要从文山会海、前呼后拥中摆脱出来,深入一线,扑下身子,脚踏实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心里话聊得来,大小事谈得拢,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距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不拖、不躲、不推,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向群众最需要的方面,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人民公仆,就是人民公用的仆人,是服务人民的。公仆精神是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宗旨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怀揣这颗“公仆”之心,坚持“公仆精神”,党员干部才能在各种困难、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清醒,才能作为时代先锋,为党和人民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人民群众真正信赖的公仆。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