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对标战斗力标准育强基层打仗人才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黄欣彤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2-03-25 15:34:06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只有把基层打仗人才队伍搞过硬,才能为基层战斗力提升强化能力支撑。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基层打仗人才就是聚焦备战打仗工作、对战斗力有贡献率的基层官兵。要建强基层打仗人才队伍,首先就应明确界定标准。

一是突出打仗标准但不简单惟军事论。当前,“军事素质好、其他方面都好” “军事工作是打仗的事、其它工作与打仗无关”等思想还有一定市场。毋庸置疑,战斗力标准是根本的唯一的标准,打仗人才必然是聚焦打仗、服务打仗的,但简单以军事训练、军事素质、军事工作定义打仗是不全面的,部队的根本任务是备战打仗,基层的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任务、每一名官兵都不可以脱离备战打仗而存在。即便是保障人员,共同的身份也都是战斗员。

二是突出素质全面但不简单求全责备。“四有”标准是对基层官兵的基本要求,必须具备对党忠诚、军事过硬、作风良好、人品端正等基本条件。同时,认为“人才是全才”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对基层官兵而言,关键是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有过硬的岗位履职能力,比如,指挥员重在指挥素养,技术人员重在业务能力,后勤人员重在保障能力,而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全能型选手”。

三是突出现实表现但不简单看当前事。有的同志讲,“新骨干不好带”“新来的干部连基本业务都不会”,以眼前短时的表象断定官兵的发展前景,这是不正确的。现实表现是反映官兵的重要参照,但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急于下结论,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细致认真地了解官兵的性格特点、能力专长、成长背景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判断,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能力培养、摔打历练的工作。

分析一些单位反映缺得力骨干、缺业务尖子、缺技术能手等问题,总感到现有人员能力弱、不好用,主要原因还是各级没有拧起培养人才的责任。不能一味等待“输血”,还要注重自身“造血”。

一是通过培训提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兵的进退走留、工作变动、临时任务等都会造成基层各个岗位人员变动,一些同志面对新岗位新职责新要求,自身素质不过硬导致无所适从、不能胜任工作。只有针对官兵的能力短板,突出思想认识、业务素质、作风纪律要求,通过抓好应急培训、常态培训、长期培训,通过循序渐进提升官兵岗位能力,才能保障部队整体备战打仗能力提升。特别是要扭住打仗急需、岗位急缺、发展急用的人才,采取基本能力岗位自训、专业能力送学培训、紧缺能力外援助训等方式,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是通过岗位磨砺。把岗位作为滋养人才的最佳土壤,在全面衡量官兵基本特点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抓实干部机关基层交流、业务干部轮岗轮训、官兵因才落岗等工作,让官兵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长期在同一个岗位上练好“金刚钻”。同时,要结合每一个岗位职责要求,细化量化岗位考评标准,用好季度工作考核、年度述职述责、纪委监委常态督导等机制,强化监督力度,落实岗位责任,全面提升能力素质。

三是通过任务锤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要结合完成大项工作和遂行任务锤炼人才、检验人才。实践证明,参加急难险重任务多、大项活动多、迎检考核多的官兵,往往处事稳重一些、遇事反映快一些、综合能力强一些。任务是检验基层打仗人才的“试金石”,锤炼基层打仗人才的“主战场”,应充分发挥重大任务对官兵备战意识、打仗能力、战斗精神的鉴别和磨砺作用,从重大任务中发掘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人才,引导官兵把提高打赢能力作为第一任务来对待,把思谋打仗作为第一职责来履行,把能打胜仗作为第一要求来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