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抹去一片荒漠 挺起一种精神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何忠国 责任编辑:杨红
2021-08-27 11:11:27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1962年以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几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乃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绿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镌刻着生态文明发展的印记。塞罕坝的“绿色蜕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是党和人民赋予塞罕坝人的崇高使命。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塞罕坝人的信念就是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让荒漠披上绿装。忠于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要义,正是对理想信念和使命责任的坚守,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开启“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伟大征程,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茫茫荒漠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生动展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传承好塞罕坝精神,要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有“绿了荒原白了头”的无悔情怀,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奋进,在实现新的奋斗征程上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质。“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塞罕坝林场设立初期,气候恶劣,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第一代塞罕坝人面对“一穷二白”的茫茫荒原,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不断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中取得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密码”,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砥砺奋斗的精神风貌,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塞罕坝精神启示我们: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只要坚持绿色发展,我们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一定会创造出生态奇迹。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才能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秩序,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塞罕坝不仅仅是一片森林,它是发展绿色生态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我们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范例。塞罕坝人用青春和生命在荒漠上矗立起的精神丰碑,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进一步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传好塞罕坝的绿色接力棒,让塞罕坝精神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