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林文勋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10-06 14:5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发现人和塑造人。高校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发现人和塑造人,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找到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塑造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多彩未来,切实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要着力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边疆民族地区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云南大学始终致力于抓转化,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摆脱贫困》《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非通用语多语种的翻译推介工作,并组织实施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论与实践”重大项目攻关,产生了一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及时运用到教学之中,形成了最新教学内容,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引领性。

要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切实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按照总书记提出来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拓宽育人工作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在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推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一种变个体学习为共同学习的深度学习活动、一种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新的教学内容的科教融合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或人才成长的传帮带机制。

兴学报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高校要以兴学报国为己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一流大学,为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坚持内涵兴校。聚焦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等,以内涵发展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抓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使高校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是要坚持改革强校。改革既是强校之路,又是兴校之基。要切实增强改革的思想意识、改革的魄力与勇气,谋划和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师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激发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开放办学,盘活发展资源,做大学校发展资源总量,加快学校发展;要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破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要坚持特色立校。特色是高校长期办学历史的积淀、是区域特殊性的特殊反映、典型事物的典型反映。可以说,对高校来说,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创新力。云南大学始终坚持聚焦三个“三”,走特色发展之路。即: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打好云南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地处边疆与毗邻南亚东南亚的“三张牌”,将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再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着力体现“三性”,即学校在全国的不可替代性、科学研究若干领域的创新性以及对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努力开创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一流大学之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