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伟大抗战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朱成山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9-03 11:22:51

伟大的抗战精神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凝聚而成的,各族人民长期浴血奋战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淞沪会战发生83周年。淞沪会战是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期间,中日两国军队在上海淞沪地区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战役。回望历史,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愈加感到抗战精神的可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出来的抗战精神,正是从九一八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抗、平型关战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显现出来,并且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战、不畏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一。

一、 淞沪会战与14年抗战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看待抗战的历史也一样,有一个长线与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时隔83年,仍然有必要正确审视淞沪会战与14抗战的关系?同时也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评估淞沪会战在全民族抗战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战争整整坚持了14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14年抗战的长线来看,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的淞沪会战,虽然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则是14年抗战整体抗战的一个环节。而从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的视角来看,淞沪会战则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之日,距离卢沟桥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而淞沪会战失利之日,距离南京沦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日军发起气势汹汹地全面侵华战争之初期,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开始全民族抗战的最初时刻,敢于坚持三个月时间的淞沪会战,其历史作用不应低估。

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民族抗战的史册中,淞沪会战是第一场较大规模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之后的首场正面战场作战。是役,中日双方投放百万大军,在淞沪战场上进行反复厮杀和较量。虽然最终中方军队失利,淞沪会战失败,但不以胜败论英雄。因为淞沪会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与一个帝国主义强国进行的正面军事较量,最终导致一城一地的丢失或一次战役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在其主持的大连侵华会议上曾夸下海口,说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解决中国。然而,淞沪会战时期日军动用了海陆空军二十余万人,历时三个月伤亡六万多官兵才占领上海。这场战役有力地挫败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掩护了我国的抗日战争整体战略的展开,加速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为配合国民政府机关和我国沿海工业、文化等大量设施西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在局部战斗过程中中国军民的殊死抗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抒写了抗战精神在淞沪会战中的历史华章。

二、 淞沪会战时期与全民族抗战时局

毋容置疑,淞沪会战时期,正值全中国全面抗战烽火熊熊燃烧的初期。淞沪会战是与当时全中国抗战整体时局紧密相连的,不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场单独的战役。因为任何历史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当时的整体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联。淞沪会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全民族抗战之后,发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场较大规模的战役,它属于全民族抗战初期阶段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淞沪会战时期,正值全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初期,中国军民开展了一系列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淞沪会战不仅把蒋介石从“不抵抗、不扩大”方针的道路上逼到了全面抗战的道路上来了,而且直接影响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1937年8月之前,中共为促成国共合作曾与国民党进行了四次谈判,但进展并不很顺利,八一三事变后进展明显加快。8月中旬,国民党政府在第五次谈判中被迫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22日,正式发布了改编红军的命令。25日,中共中央军委依照国民党政府的协议,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众所周知,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次日(7月8日)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的通电——《我们对卢沟桥事件的主张》,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共代表团于1937年7月15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明确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原则,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停止实行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等四项政治保证。虽然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第10天也在庐山发表了一个比较进步的谈话,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英、美、法、德等国的调停上。八一三淞沪会战枪声打响后,8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三天,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宣言,这在国民党抗战史上也是第一次,标志着不分党派、不分地域的全国性抗日战争真正开始。8月20日,国民政府以大本营训令的方式颁布《(抗日)战争指导方案》,确定“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实行‘持久消耗战略’,其核心要点是确定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8月下旬至9月下旬,八路军各部不等改编的完成即先后东渡黄河,开赴抗日的前线。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进行了一系列对日作战。淞沪会战合民心,顺民意,赢得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和战略呼应。

在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对日战役、战斗主要有: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为配合国民党友军防御作战,在晋北平型关山地设伏,一举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21旅团和师团辎重部队各一部共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击毁马车200多辆,缴获火炮、机枪、步枪共120余门(挺、支),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寻歼敌人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历时一个多月时间的太原大会战,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2万余人,不仅是全国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也是整个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役战斗上配合最好的一次会战。10月18日和21日,八路军第120师一部先后两次在山西雁门关伏击日军汽车运输队,共歼敌500余人,焚毁日军汽车数十辆。10月19日,八路军第129师一部奇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日军飞机24架,歼敌100余人。11月4日,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第129师一部的配合下,对在山西平定广阳地区的日军进行伏击,歼敌1100余人,缴获骡马760余匹。

三、 淞沪会战中显现的抗战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面对民族危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淞沪会战时期铸造的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爱国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蕴藏着的巨大的凝聚力,它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了最危险的境地,“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当时国人心弦最实际的写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唤起全民族的危亡意识,点燃了前仆后继抗战的熊熊烈火。中国军民在淞沪战场上,擎起了正面战场上第一次杀敌的战旗。有着光荣传统的上海工人、农民、商人、青年学生和新闻界、文艺界、银行界、妇女界、卫生界 、宗教界、华侨界以及上层爱国人士,以各种形式参加抗战 ,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官兵抗击日寇,大大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和有力地配合了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工人救亡团体,动员了1000多工友参加国民党的“别动队”,上前线杀敌。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刻。千百年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崇高生死观,为了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人格,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看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在淞沪会战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为保卫祖国而不怕流血牺牲的民族英雄。如姚子青营血战宝山壮丽殉难、阎海文陷入敌军重围杀身成仁、沈崇诲驾机舍身撞毁敌舰等,这些悲壮的英雄事迹在民众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四万万五千万抗日军民的爱国热情。在淞沪地区的战场上,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英勇顽强,谱写了一曲曲抗击来犯敌人的壮丽凯歌。

在全民族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迅速吞并全中国,而中华民族抗日的目的是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殊死较量,也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生死血战。在强敌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据统计,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共投入兵力累计达70余万人,飞机300余架,中国军队伤亡总数超过30万人,平均每天死伤官兵在3000人以上。日本投入20余万陆海空军,先后出动军舰达170余艘,飞机600余架,被击落击伤的日军飞机300余架,击沉舰艇1艘,伤亡6万多人,日军为侵略上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人民”这一必胜信念,是中华民族坚持持久抗战的动力,也是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的原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伟大的抗日战争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是在淞沪会战中,而且是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直至赢得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柱。当前,无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维护世界长久和平,都需要继续发扬和光大抗战精神。

(作者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