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当地时间凌晨五点,当东方的天空露出些许鱼肚白,中国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的官兵们此时还沉浸在睡梦中,炊事班的几名战士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的第一项任务便是揉馒头。
动作娴熟,速度均匀。不大一会儿,饱满、圆润、匀称的馒头就已经摆进了蒸箱,所有的动作每天都是一个标准,所有的程序从来都没有改变。
炊事员李艳华说,由于这里的天气干热,前一天蒸的馒头第二天就会硬得和石头一样,根本咬不动。为了能让战友们吃上新鲜可口的馒头,炊事班的人每天都要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做早餐。
由于苏丹的气候环境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每次做饭炒菜,李艳华始终把饭菜的味道和适口程度作为重中之重。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吃上绿色蔬菜很难,联合国供应的蔬菜主要是土豆、洋葱和胡萝卜。这可愁坏了司务长吕江伟,他想着点子、变着法子调配菜肴。土豆条、土豆丝、土豆片、土豆丁、土豆包;泡洋葱、炒洋葱、拌洋葱、溜洋葱、烩洋葱。蒸土豆、煎土豆、炖土豆、炸土豆、煮土豆;洋葱块、洋葱瓣、洋葱圈、洋葱末、洋葱酱。单一的供给,不容改变伙食的花样,只有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剂官兵的伙食质量。
苏丹地处赤道,素有“世界火炉”之称。平均温度是四十多度,而炊事员炒菜的操作间,温度几乎能达到五六十度,炒菜对炊事员来说可是个巨大的考验。
记者到操作间没待上十分钟,衣服就被汗浸湿了。因为苏丹天气热的原因,每天的中午和下午,他们都会把炒菜和炖菜进行合理调整,保证战友们能够吃饱,吃好。
他们的战斗岗位是灶台,他们是在“世界火炉”上工作的炊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