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5次参加维和的三级军士长崔海山,个大嗓门小,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像个修理师,倒像个工程师。
“老崔,最近又瘦了?”在维和营地,近来战友们发现他非常辛苦。“不怕,这次准备再瘦30斤。”老崔憨憨地一笑。从2007年至今,崔海山每次维和,都要瘦30多斤,体重的周期性波动,成了他一次次维和的标志。
作为全团参加维和次数最多的人,崔海山在官兵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他曾1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被联合国苏丹特派团授予“总司令特别贡献奖”,今年7月被济南军区表彰为“维和工作先进个人”。在维和任务区,他是有名的“OK士官”。维和工程兵大队政委于子刚说:“有老崔,我们心里都踏实!”
“魔手”老兵
老崔并不老,今年才38岁。从军19年,他从洗车上油一步步干起,现成为济南军区维和专家指导组中唯一的士兵。他在工兵团还有一个很牛气的称号——“魔手修理师”。
崔海山的技术有多牛?全团上下都清楚:部队演习,工兵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团里上“战场”的22大类70多种400余台装备,他样样拆得开,修得好。
2012年12月,军区进行战备考核。拉动中,一台高速挖掘机突然冒烟,制动系统锁死,几百米的车队顿时停了下来。
“有制动片烧焦的味,前面装备出问题了!”驾驶员还没发求助信号,随队保障的崔海山已赶到挖掘机旁。二话没说,他打开机箱板,在复杂的电路中挑出一条红线,剥皮、连接、通电、触发,挖掘机“轰”的一声抖动,重新启动起来……一看表,从出现故障到排除,不到5分钟。
“听听声音,闻闻味道,就能把故障判断得八九不离十,这是老崔的绝活儿。”工兵团高级工程师崔照明说。
“工兵团的装备你都能修好?”面对记者提问,崔海山思忖了下,自信地说:“给我零件,‘废铁’也能再冒烟。”
维和扬名
前四次维和,崔海山在非洲的红土地上度过了两年4个月又26天。
苏丹的“搓板”路旱季尘土漫天,雨季泥泞不堪,路肩外遍布战时留下的地雷,开着14米长的平板车在狭窄的道路上载重行驶,这个技术活,是崔海山维修任务外的兼职。
2007年3月的一天,部队部署途经一座空油桶堆起的简易桥,卡车通过没问题,崔海山的平板车却停下了。“8吨车头加上14吨平板,还载有24.6吨的挖掘机,直接上去,肯定桥塌车陷。”
不远的草原上正燃烧着大火,车队里还有几辆满载的油罐车。没多想,崔海山直接爬上挖掘机,将挖掘机开到平板边缘,用爪钩撑住路肩,再缓慢倒车,使挖掘机半身悬空,几个动作下来,崔海山硬是将挖掘机横向平移下了平板车。两车分过,车队转危为安。
2009年2月18日,工兵分队长途勘察道路,随行的肯尼亚步战车突然“趴窝”。联合国技师抢修了两个多小时未果,眼看天黑,在野外过夜,车队极可能遭到武装分子袭击。
从没接触过该型步战车的崔海山主动请缨。没等滚烫的机器冷却,崔海山脱下上衣缠上手臂开始检查。保护阀、档位操控、传动轴一路摸下来,“病因”查明:变速箱挡杆变形,挡位结合不上。不到20分钟,步战车发出轰鸣。看着崔海山布满水泡的手臂,肯尼亚连长连叹“中国崔,OK!”
从那时起,“OK士官”的名号不仅在维和任务区流传开来。
五次出征
第五次维和,他有了更重的任务,负责准备工兵分队维修保障物资。
“装载机启动机6套,每个6公斤;蓄电池边不要放铁质零件,防止短路。”出征前,老崔带领着战友把采购好的零件分类装箱。大到轮胎轴承,小到螺丝线圈,300多种2200多个易耗件,每个零件的性能、重量、尺寸,崔海山都能一口报出。
南苏丹当地几乎采购不到零件,维和机械不断老化,维修难度与日俱增,为了最有效地用好维修零件集装箱,崔海山整整琢磨了两个月。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他的脑海里几乎留不下空间给自己的亲人。
老崔的徒弟悄悄告诉记者,出发前,崔海山的母亲刚做了直肠癌手术,还没有脱离危险。当记者向他提起这件事时,崔海山说:部队就要出发,家里兄弟6个,不让我分心。
2007年第一次维和,他妻子临产,孩子出生时,崔海山正在飞往喀土穆的飞机上。通讯不便,到过年才有机会打电话回家,听到孩子哭声那一刻,老崔泪流满面。
出征前,老崔对记者说,他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孩子和自己不亲,一次次离别,让孩子眼中的父亲,变得陌生而遥远。
“现在条件好了,维和营区有手机信号,随时都能和家里联系。”老崔说到这句话时,眼圈突然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