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树”下英雄多
■刘 凡 解放军报记者 邹 菲
“我们是英雄的爆破手,为战斗胜利冲锋在前……”在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宿舍走廊尽头,有一块红色展板,上面写着《爆破手之歌》歌词。展板前方,矗立着一棵不到两米高的“英雄树”。
“英雄树”近景。郭辉 摄
走近一看,这棵树是金属制成的,每个枝杈上都“生长”着弹片。该连指导员张世宇介绍,从2020年至今,连队官兵每完成一次排爆任务,就由主排爆手在“英雄树”上焊一枚弹片。在他看来,排除未爆弹,风险极大,每一个挺身而出的人都是英雄。
前不久,在全连官兵见证下,排长高迎仍将一枚弹片焊在“英雄树”上。任排长两年来,这是他第5次获此殊荣。
火花飞溅,目光灼灼。站在“英雄树”前,望着日渐丰茂的枝叶,高迎仍想起自己刚到连队任职时,一名排爆骨干在“英雄树”前讲的故事。
排爆手正在进行模拟排爆训练。郭辉 摄
那年夏天,连队组织某新型器材爆破训练。就在最后一组作业时,器材突发故障。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缺少厂家技术支援……一系列的未知情况,让后续作业危险陡增。
到底谁来处置?大家面面相觑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寂——
“让我来!”指导员张世宇第一个站了出来。
“我是连长,这种任务应该我先上,你别跟我抢!”时任连长刘子雷马上反对。
两人的“争执”一声高过一声,最后索性一个拿起排爆服,一个抄起头盔,都要往前冲。见此情景,在现场跟训的旅领导一把拉住他俩,决定派更熟悉故障器材性能的张世宇前往。
排爆场上,烈日当空,穿着厚重的排爆服,张世宇浑身上下很快被汗水浸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由于作业时间过长,张世宇的排爆服因供电有限,内部通风系统停止运转,汗水和蒸汽模糊了头盔面罩,使他无法看清眼前的一切。
“报告,我来替换他!”掐着表的刘子雷感到情况不对,立即申请上阵。就这样,两人轮番接力,最终成功排除险情。
此后,两名主官面对危险挺膺担当的故事,成为连队官兵口口相传的佳话。那次排爆产生的弹片,熔聚成“英雄树”粗壮的主干。
如今,在高迎仍眼里,“英雄树”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指引他在重大任务锤炼中成长为一名排爆尖兵。
在该连,官兵们常说,在树下听过故事的人,会不经意间成为新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英雄树”总能赋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激励他们以锐不可当的勇气一次次突破自我。
“准备完毕,通电,起爆!”
远方黑烟乍起,二级上士廖志文又一次顺利完成排爆任务。谁能想到,这个面不改色的排爆骨干,曾经连排爆钳都拿不稳。
9年前,刚刚入伍的廖志文踌躇满志,可在第一次排爆时,他因过度紧张未能完成任务,还落下了心理阴影:一拿排爆钳就手抖,一接导线就手心出汗。
“如果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无论做什么都难以成功。”那天,有着十几年排爆经验的老班长将廖志文带到“英雄树”下,给他讲述自己屡次排爆的经历。老班长无惧危险的精神和“英雄树”闪着光亮的“枝叶”,深深触动了廖志文的心。
从那以后,廖志文对自己“狠”起来:拿钳子手抖,他就在手腕处挂上重物练稳定性;害怕摸导线,他就进行心理脱敏训练……慢慢地,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走上了排爆场。
近年来,排爆任务不断增加,现场情况更加复杂。面对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连队官兵意识到:作为排爆兵,不仅要有勇敢的心,还要有聪明的大脑。
那年,连队配发了新一代侦察无人机。起初,大家本以为无人机可以协助精准定位排爆位置,没想到,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与透过排爆服面罩看到的视野存在差别,导致排爆手时有误判。
“要充分发挥出高科技装备的作战效能。”喜欢研究电子产品的下士顾峰铭主动请缨。随即,在连队党支部支持下,顾峰铭召集几名业务骨干组成攻坚小组。那段时间,他们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法。
不久后,连队采用这个方法高效完成了排爆任务,“英雄树”上由此又多了一片“树叶”。
英雄种下“英雄树”,“英雄树”下英雄多。4年来,连队新兵下连的第一个仪式就是在“英雄树”前学唱连歌;每次任务结束后,连队都会把大家集合到“英雄树”前,听主排爆手分享排爆经历和收获……连队官兵用担当、勇气、智慧灌溉着“英雄树”,“英雄树”也以它独有的方式,激励一茬茬官兵成长蜕变,见证一个基层连队练兵备战的足迹。
夜幕降临,“英雄树”在橘黄色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苍劲。与它对视,你就会明白,为何排爆兵配得上“英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