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荣誉连队的“双雄争锋”
■杨坚 梁超 解放军报记者 彭冰洁 特约通讯员 姚欣彤
体能训练间隙,第82集团军某旅三连战士石福鑫与八连战士齐龙进行“掰手腕”比赛。吴武林 摄
争出来的不仅是孰高孰低,还有官兵血性和火热的练兵氛围
“选手和选手之间的对决,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乎连队荣誉。”对三连和八连官兵来说,这是一个共识。
因此,两个连队之间的每一次比拼,官兵们都很重视。
那年春天,在戈壁深处的射击训练场上,展开了一场轻武器射击考核。
当时,靶场上突然刮起大风,靶标在弥漫的尘土中若隐若现。
八连连长屏气凝神,连续射击。随后,对讲机中传来“5发弹,全部命中”的消息。
面对这一成绩,八连连长的脸上却“波澜不惊”,他深知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因为,三连连长还没有出成绩。
当前方传来三连连长“4发命中”的消息时,三连的官兵一下子沉默了下来。
此时,对讲机再次响起:“三连长两弹穿一孔,5发全中!”三连官兵顿时“沸腾”。
这种情形,只是两个连队众多比拼场景中的一个。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日常工作、训练、生活中,这种“比拼”几乎无处不在。
一些集体活动开始前,两个连队在拉歌上比气势;训练场上,他们展开各个层面的角逐;平时的内务卫生评比、队列行进示范等,两个连也要比个高下。
动不动就来一场PK,时不时就打一次擂台……三连与八连的这种“互动”源于何时已无从知道。大家知道的是,这种比拼的存在,和两个连队都想成为老连队的“代表队”有关。
有一段史实经常被三连官兵提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该连作为“尖刀连”血战龙源里,被授予“特等功臣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
另一段史实则被八连官兵铭记: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八连官兵激战一夜,保全了百姓的生命,被命名为“钢八连”,更因常胜战绩,被誉为“永不卷刃的钢刀”。
“先辈已经给出榜样,我们必须珍惜这份荣誉,并做好传承。”秉持同样理念,奋勇争先成了两个连队的共同选择。
那年,该旅新装备列装。谁能争得新装备运用的“首发权”,成为两个连队的角力点。
八连由技术骨干蒋亚楠担纲,三连则由技师史海洋牵头。到了规定时限和验收成果那天,蒋亚楠拿出了一份新装备的完整电路图;史海洋则带领车组成员,实车演示了新装备协同操作流程。经过评估,三连被认为更接近具备发射能力,最终获得“首发权”。
没有争到“首发权”,八连官兵个个心里憋着一股劲。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人人自觉加练,准备赢得“下一回合”。不久后的一次红蓝对抗中,八连用穿插战术“击败”了向来以战法灵活多变闻名的三连,从而“扳回一局”。
复盘总结时,不少八连官兵提到了一点:“对手还是要找强大的,这样才能倒逼自己不断上台阶,取得明显进步。”
对这次红蓝对抗的失利,三连官兵则有些不甘心。新一轮的较量已悄然展开……
“频频‘较劲’,才能越争越强。”对这两个连队间的“互动”,该旅领导乐见其成,“因为,争出来的不仅是孰高孰低,还有官兵血性和火热的练兵氛围!”
“争”是为了更好地“合”,提高体系战斗力才是关键
两个连队为何长期是过硬连队?该旅一名领导说,官兵观念上的变化很重要。
一场综合演练在草原深处打响。陌生地域、模拟实战环境,特情一个接着一个。
“发现目标!”演练中,三连某班班长宋恒率先收到通报——“敌”转移到反斜面。如果按照先前的部署,由三连进行射击,虽然能取得一定成效,但肯定不理想。但目标转移至反斜面后,部署在另一位置的八连正好能给予有效打击。
“将目标数据传给八连!”听到连长的指令,宋恒立即执行命令。随着八连数门火炮“怒吼”,目标被成功摧毁。
“以前可能还会有人质疑,这是在把功劳和荣誉拱手让给兄弟单位。现在,不会有人再这样想了。”宋恒说,“大家都明白,‘争’是为了更好地‘合’,提高体系战斗力才是关键。”
完成思想转变有一个过程。和三连一样,八连也经历过这一过程。
那是一次骨干集训。集训结束后,将参照队员的考核成绩,挑选出参加旅里比武的选手。
对集训所涉及课目,八连更熟悉一些,训练水平相对较高,而三连在这些方面存在弱项和短板。
一天,三连的指导员找到了八连指导员,表达了“两个连队骨干在一起训练”的想法。八连指导员接受了这个提议。
八连有些战士不理解,认为指导员欠考虑,会让连队在此后的考核中失去优势。有的战士甚至去找连长:“集训考核按成绩排名,咋能和竞争对手一起训练?”
两个连队的主官一商量,随后,一场讨论在两个连队同步展开,议题是“平时竞争与战时打胜仗的关系”。
“平时的比拼是为了强能力,是为更好地协同作战奠定基础……”道理越辩越明,两个连的战士纷纷走出思维误区。
此后的集训中,三连和八连骨干一起训练、共同学习、相互切磋。八连的蒋亚楠成为两个连骨干的“教头”。为了让三连骨干跟上趟,蒋亚楠提前了解每名骨干的特点,结合个人实际因材施教,取得明显成效。
集训结束时的考核中,三连和八连骨干的成绩均是优秀。在后来的全旅比武考核中,两个连队所派选手并列第一。
“未来战场上,仅靠一个连队的能征善战,无法取得胜利。”颁奖仪式上,三连指导员的一席话,让现场官兵掌声雷动,“只有明白了平时的竞争是为了战时更好地协同,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家斗志,催生战斗合力。”
如今的演训活动中,三连和八连官兵既有“针锋相对”,也有密切配合,两支“并蒂”而生的荣誉连队,书写着新的练兵篇章。
没有铁打的先进,过硬源于不断地博采众长、超越自我
“三连和八连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对方‘互动’的原因,不是因为‘约定俗成’,而是因为判定对方能充当自己连队的‘磨刀石’。”该旅一名领导说,“换句话说,他们对比拼的选择是动态的。不过,在经过多方、客观权衡之后,他们认为对方有‘资格’成为自己的赶超对象。”
“谁的训练方法管用就向谁学习,到哪儿都得揣着学人所长的心思。”每次送官兵外出学习培训,三连连长都会叮咛这句话。对参加上级比武的官兵,他的常用语是:“即使摔倒了,也别忘了抓一把沙子回来。”
在类似场合,八连连长也在说类似的话。不过,八连连长的话多了一句:“没有铁打的先进,过硬源于不断地博采众长、超越自我。”
“这正是两个连队长期身为过硬连队的原因。”该旅一名作训参谋说,“不过,他们的这种理念,如今已成为旅里各营连的共同精神财富和鲜活实践。”
今年以来,该旅领导发现,三连和八连“轮流坐庄当第一”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其他一些连队和官兵开始露出锋芒。
最近组织的一次队列会操,二连力压三连和八连,夺得第一;不久前的军事体育运动会上,火力连战士柴康乐在武装越野三公里项目中,打破了三连班长宋恒多年来稳居第一的局面;坦克连战士王陈则从八连官兵手中,夺走了“单杠引体向上”项目的第一名……
“盯着先进不断努力,总有一天能赶超。”站在领奖台上,二连连长很激动,“瞄准第一名抓建,就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荣誉。”
二连连长这番话的背后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三连和八连频频“互动”的带动和影响下,其他各连队也纷纷找准了自己的目标,踏上了赶超之旅。
比赛场上的强劲对手越来越多,也让三连、八连官兵有了危机感。“是长处就得学,咱得加把劲儿!”两个连长一碰头,这两个连的骨干就围坐在一起。他们集思广益、共商对策,一场关于“如何对待被超越”的讨论也在两个连队展开。
“你追我赶才是常态,只有主动作为继续‘升级’能力,连队才能继续过硬。”采访中,大学生士兵魏晓峰这样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向连里的几位训练骨干请教,为自己规划了新的成长路线图。
“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其他连队、官兵的经验做法,都是我们前行的助力。”八连指导员说,“这样,才能培塑连队官兵开放、科学、进取的心态,见贤思齐,迎头赶上,练就过硬本领。”
“并蒂花”结出“同心果”,“一枝独秀”渐成“春色满园”……
近日,该旅组织的练兵比武活动中,各连官兵奋勇争先,考核成绩优良率有了明显提升。
活动结束时,该旅领导肯定了官兵们取得的成绩,并总结了原因。其中有一句话,让官兵们很振奋:“随着更多连队主动对标先进不断超越,今后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过硬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