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凯旋,真了不起”“聂凯旋,祝贺你再获殊荣”……
室外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近日,在大家的祝贺声中,第83集团军某旅中士聂凯旋接过旅领导送来的获奖证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让聂凯旋走进大家的视线——连队战士,全军军事建模竞赛一等奖,看似相距遥远的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了奇妙的交集。
聂凯旋何许人也?该旅勤务保障营一名战士。高中毕业后,他参军入伍。2021年9月,考入陆军装甲兵学院。第一次参观荣誉室时,学院师生参加全国各种竞赛获得的座座奖杯让他深受震撼,他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领奖台上。
梦想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快速生根发芽。入学不久,聂凯旋开始对数学建模着了迷。他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面对陌生深奥的线性代数、微积分、数学规划等课程,以及相关软件操作,聂凯旋一点点攻关,一步步突破。
日复一日,辛勤的耕耘终有所获。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聂凯旋就夺得吉林赛区三等奖,让他信心倍增。接着参加第四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再获深度学习智能车项目一等奖。在随后的两年里,他又接连获得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1个优胜奖。
一连串的荣誉,没有让聂凯旋迷失自我。2023年,聂凯旋回到旅队,他把目光瞄向被誉为“作战筹划数字标尺”的军事建模,决心用所学知识为战斗力建设贡献力量。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他面临不少实际困难:日常训练任务重,用于学习研究的时间严重不足;连队里没有像样的配套资源可以利用……
每一座高山,在坚韧不拔的攀登者面前,都能被征服。面对一缺时间、二无条件的难题,聂凯旋没有放弃,他白天在演训场苦练军事技能,晚上学习编程、算法和建模写作,每天虽很劳累,但向上攀登的甘甜让他乐此不疲。
一次,旅领导来营里蹲点调研,被聂凯旋的故事深深打动。随后,在讨论如何鼓励基层官兵学习成才时,旅党委态度一致:提升部队战斗力,离不开基层官兵的创新创造,机关和营连必须给予支持,积极创造良好条件,让大家有时间、有平台、有资源学习成才、集智攻关。
让聂凯旋感动的是,旅党委说到做到,很快建起了科技工作站,专业技术骨干依托这一平台组建革新团队,进行攻关。同时,机关积极给予各类支持,鼓励基层官兵投身革新实践。有了这些利好条件和扶持,聂凯旋热情高涨,第一时间牵头成立军事建模攻关小组。
去年5月,收到全军军事建模竞赛通知后,聂凯旋和战友李豪组队参赛。选择题目时,他们主动弃易就难,选择了更有实战价值的“无人车运输路径规划与物资保障优化研究”。
军事建模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优的解决方案。为此,聂凯旋仿真搭设了地形环境,充分考虑无人车行驶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实效性;构建模型时,结合多次参加演习任务实际,梳理后装保障存在的难点堵点,科学制订前沿阵地保障方案,最终获得全军军事建模竞赛一等奖。
采访中,谈及聂凯旋,很多官兵说大家早就不把他当新闻人物了,因为在旅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基层已有更多的“聂凯旋”冒了出来。据介绍,单是近几年,该旅涌现60余名基层革新骨干,他们的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创新无止境,奋进不止步。”在新的成绩和荣誉面前,聂凯旋头脑十分清醒。作为科技工作站的骨干力量,聂凯旋的下一个目标是无人智能设备研究使用,他立志把军事建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编辑感言
不是新闻的新闻
■张 良
几天前,在某部队微信公众号上读到第83集团军某旅军士聂凯旋的故事后,编者立即联系集团军的新闻干事,请他第一时间采写报道——一个普通军士勇夺全军军事建模竞赛一等奖,难道不是一条“硬邦邦”的好新闻吗?
但他的解释让我沉默了半晌。他说:聂凯旋在集团军里早已不是新闻人物了,在此次获奖之前,早已拿下多个国家级竞赛奖项……
这名干事的回答让我感慨不已。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战士竟然站上了全军竞赛最高领奖台,这多么难得。但更难得的是,在该部队这已不是什么新闻。
细细品味,聂凯旋能取得如此多的成绩,固然与他的天赋和努力有关,但也必然离不开带兵人理念的转变、基层学习成才氛围的营造和部队建设水平的提升。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将成果转化成战斗力的起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聂凯旋和战友牢记学用结合,努力将成果向部队战斗力转化,他们的做法值得点赞。
聂凯旋的战友们早已不把他当作新闻人物,恰恰是这篇报道最大的新闻点,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人人能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局面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