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教育课没有“现成公式”
■朱宇伦 宋世杰
“前两天,我在连队看到一个怪现象……”
近日,陆军某旅某连干部刘硕组织了一场授课。上台时,他没有带教案,而是从“连队的几个怪现象”切入,以“脱口秀”的形式指出官兵坏习惯,引导他们自查生活细节,夯实连队建设根基。现场氛围轻松,台下官兵个个听得入神。
没有分条列点,没有照本宣科,一种别样的授课形式,激起官兵浓厚兴趣。该旅领导说,今年以来,他们对政治教育课堂进行“去公式化”,取得显著效果。
“何为‘去公式化’?”笔者问道。
“打动人、说服人的道理不应该被局限在条条框框里。”该旅领导介绍,今年初,他们到基层营连调研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时发现,不少政治教员撰写教案时,大都遵循一个不成文的“公式”:列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论点,然后填充一些官兵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典故,一份教案便迅速“出炉”。
如此同质化、套路化的教案,用的次数多了,自然难以打动官兵,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有的官兵坦言,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下,每次听课只需记下大小标题便“大功告成”,很少用心聆听教育内容。
然而,对此情况,很多政治教员纷纷表示无奈——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战训任务,工学矛盾比较突出,他们经常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打磨教案,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今年上半年,某连干部金宇别出心裁,用“评书”的形式讲述长征故事,结尾时一句“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战士们意犹未尽,也引起了前来蹲点的机关干部的注意。金宇说,这一形式的灵感源于网络。更难得的是,那堂课后,一些战士主动报名,申请加入“下回分解”,并四处查找资料,搜集长征中的军史故事。
官兵对“公式化”授课意兴阑珊,却对新颖灵活的教育形式兴致盎然。这样的变化让旅党委一班人眼前一亮,他们迅速转变思路,鼓励基层开展教育“去公式化”,打造“多维课堂”,大力提升授课质效。
此后,该旅深入开展“每周讲好一个强军故事”活动,引导政治教员改变粗浅死板的教案撰写习惯,在内容格式上力求不拘一格。同时从主题相关度、授课手段、官兵反馈等多个角度制订量化评价表,常态检验政治教员授课水准。
为进一步克服工学矛盾,他们将教育内容精准切分,以营为单位,各连轮流准备“精品课”,通过共听共享将教育化零为整,提升授课效率。此外,该旅还定期组织优秀政治教员线上比武,推动实现精品好课良性竞争。
前不久,在该旅某营驻训地,当地一座“运河支队”纪念碑引起了某连干部刘泓廷的注意。他就地取材,寻访当地群众,结合网上搜集的素材制作出短视频,在训练间隙将“‘运河支队’守护秘密交通线”的红色故事搬上讲台。官兵们围拢在装备旁,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大家给这堂课打了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