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工作,他有三个习惯
■曾梓煌 何 润
编者按 3月23日,本版刊发了《“乐呵呵”的笑脸,“热乎乎”的心》一稿,引起广泛关注。不少官兵告诉编者,他们觉得报道中提到的熊昕确实可亲可爱,希望自己身边都能有这样一位“熊干事”。同时,也有机关干部表示,当下机关人少事多,工作千头万绪,他们很想知道熊昕是如何把工作开展得如此有条不紊、有声有色的。
循着这条脉络,编者了解到,熊昕之所以能够把分内分外工作都做得很好,在机关基层都受到好评,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工作习惯。本期“特别关注”,继续追踪这名“准机关干事”,希望他的工作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海风带着丝丝凉意拂过窗台,已是深夜,陆军某海防旅船艇大队大队部干事熊昕还在忙碌着。确认完几项关键任务的进展后,他这才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休息。
熟悉熊昕的战友都知道,他常年保持着3个习惯。习惯之一,就是每天上班后,先对照工作推进表安排一天要处理的事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到了下班前,再比对核查当天的工作完成情况,确保没有错漏。
细看这张推进表,以任务和完成时限为横轴,以受领任务时间与归口业务科室为纵轴,再加上不同颜色的各种标注,勾勒出一名“准机关干事”的工作“经纬”。
“事情太多了,不分类记录很容易出岔子。”提起这个习惯的由来,熊昕坦言,他平均每天要收到2份文件,处理10余项工作,如果不及时记下来,作出合理安排,就会忙中出错。
改革调整后,熊昕成为大队部唯一一名干事,以前一个政治部门的事务性工作,几乎都压在他一人身上,而他又同时面对双重挑战。一个是职能定位不够明晰:新体制下,大队部“小马拉大车”,什么工作该统、什么工作该放、分别到什么程度,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重新摸索;另一个是能力素质存在短板:熊昕曾在机关担任宣传干事多年,但对政治部门的其他业务,并不太熟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处在穿针引线的关键岗位,“白加黑”“五加二”成了大队部的常态。那段时间,大家几乎都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忙累不说,工作还经常陷入被动。
有一次,上级先后发来几份通知,要求大队自行组织知识竞赛、理论培训等活动。熊昕将活动安排下发到分队后不久,就有教导员打来电话抱怨:“一天时间,既搞竞赛,又要组织培训,还得参加前期要求的晚会彩排,你觉得基层官兵忙得过来吗?”熊昕这才意识到,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工作统筹,导致几项活动“撞车”了,于是赶紧作出调整。
打那以后,他便养成了“按表”推进工作的习惯,凡事区分轻重缓急,兼顾基层实际,每天干什么抓什么条目清晰。
视线越过电脑,笔者的注意力被熊昕的书柜吸引——《军队党的建设》等杂志书籍和合订本塞得满满当当,旁边还放着不少笔记本,大多已经泛黄卷边,贴着“党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标签。笔者随手抽出一本笔记翻看,里面满是勾画折痕。
熊昕说,每天至少挤出一小时进行业务学习,是他当大队部干事后养成的第二个习惯。
这个习惯背后,也有一段尴尬的经历。那次,熊昕到某中队检查工作。该中队船艇没有指导员编制,艇长军政“一肩挑”,工作中产生不少困惑,便借机向熊昕请教关于组织生活落实、入党流程等问题。熊昕当即予以耐心解答,事后核对有关文件却发现自己的回答有误。
政策咨询“问不倒”、矛盾问题“难不倒”、应知应会“考不倒”,是一名合格机关干部的基本功。经此一事,熊昕发现自己离“合格”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各类法规制度,不断充实自己。
前些年,《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出台后,该船艇大队根据有关要求调整党组织架构。这项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条例只给出指导意见,具体怎么操作还需基层依据实际进行摸索。在上级机关指导下,熊昕一边学习新条例,一边研究分析,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最终,该大队在同类型单位中率先形成较为成熟的方案,被批准推广。
采访中,笔者注意到,熊昕的口袋里,随时揣着一个巴掌大的黑色笔记本。“这是‘槽语录’,专记官兵们的抱怨和呼声。”见笔者好奇,他掏出本子,笑着展示里面的内容:近期会议检查过多,干扰工作训练秩序;涉及福利待遇的业务推进有点慢,官兵意见很大……
“大队部是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得经常听听艇上官兵的意见建议。”谈起建立“槽语录”的初衷,熊昕说,在大队部工作,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那样的话根本没办法吃透“上情”、对接“下情”,他认为从官兵的吐槽里,能够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
这是熊昕的第三个习惯:有空就到码头转转、和官兵聊聊,倾听大家对大队工作的看法,了解官兵在想什么、做什么、盼什么。
“大队出台的很多举措,都是从‘槽语录’中得来的。”熊昕掰着指头举例:大队船艇时常在外执行任务,很难像其他单位那样按周表抓教育落实,在一名教导员的建议下,他对接上级机关,将教育计划调整为“统内容不统形式、统时限不统时间”,问题迎刃而解;船艇装备保养任务与党团活动时间存在冲突,他们采纳了官兵建议,区分船艇分队与陆地分队,对组织生活计划安排作出灵活调整……
“一个人的视野和能力是有限的。”熊昕介绍,为摸清基层工作情况,大队会定期召开恳谈会,收集各单位的矛盾困难反映,让各中队官兵集中提意见。而他会把官兵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槽语录”中,再从这些问题里寻找改进工作的思路和办法。
采访中,熊昕常说的高频词是“思考”“研究”“摸索”,也不时抖出一些“妙招”。笔者不由发问:“当干事这几年,你还有多少好习惯?”
“岗位职责、能力需求摆在那里,要干好工作,肯定得多想些招法。”熊昕摆摆手,粲然一笑,“想得多了,自然就成了习惯。”
结束采访,熊昕转身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书,埋头读了起来。其实,熊昕的这3个习惯并不难养成,谁都可以做到,关键就看你有没有一颗忠实履职尽责、努力干好工作、真诚服务基层的心。
大家有话说
某海防旅宣传科干事罗杭宇:近年来,在机关工作的同志大多面临着本领恐慌——基层分队类型多、点位散,需要的指导和服务更加多元,与此对应的却是机关编制压缩、人员减少,这对机关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开始和熊昕打交道时,我曾问过他是如何做到对基层底数、政策法规“一口清”“问不倒”的,他的回答是:“没事多去基层走走,抽空就看看政策法规。”熟悉之后,我才知道熊昕看似轻巧的回答背后有多少付出:办公室里,埋头学习法规文件、理论文章;闲暇时间,拉着艇上的官兵聊天;工作之余,与同事分析探讨工作……
越是走近熊昕,我受到的启发越多。面对当下部分机关“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如果想和熊昕一样,把“马车”拉得又好又快,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不停地学习积累。没有谁的本领是天生的,善于在工作中研究、向身边人学习、在任务中磨炼,才能有所长进、有所提高。熊干事和身边许多战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坚持这么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成。
船艇大队副政治委员边金勇:熊昕刚选调到大队部时,我曾担心他能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干工作会不会不接地气。但没过多久,我便发现这份担心是多余的。
虽然熊昕不熟悉船艇部队,但他很快就用真心和真情打开了工作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每次新兵下艇,他总要挨个与新兵谈心,掌握情况底数。有一次,我俩到分队检查调研,路上熊昕就和我商量,新兵小罗家庭环境特殊、性格内向,如果大张旗鼓与他谈心,容易伤到他,不如找个借口随便聊聊。当时我就想,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带着感情、带着温度替官兵着想,一个单位还愁没有凝聚力?
还有一次,熊昕报给我一份官兵思想调查,里面详细罗列了大家的思想情况,细致到谁想转岗、谁想休假。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大家提出的困难都被妥善解决,这其中有不少是我们平常不掌握、干部骨干也没反映过的。
机关指导服务基层,感情问题很重要,机关人员对基层的感情有多深,官兵对单位的归属感就有多强。所以,对于熊昕广受上下欢迎的“好人缘”,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