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希望之光
■王爽 刘凡
20多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官兵发扬地震救援精神,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图为救援队队员在训练基地进行救援破障训练。万端武摄
走进中国国际救援队荣誉室,一张张救援现场的照片震撼人心,记录着官兵为挽救生命,不怕牺牲、无畏逆行的感人历程。
2001年4月2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以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前身部队为主体组建,是我国第一支抗震救灾专业队伍。20多年来,他们在救援实战中凝结出以“生命至上、科学施救、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为主要内涵的地震救援精神,鼓舞着救援队官兵奋勇前行,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
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后5小时,一支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后背印有醒目“CHINA”字样的救援队伍完成集结,从首都急速赶至灾区。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官兵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整个救助过程中余震不断,他们的营救行动却一刻没停。救援队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不知疲倦地多次进行地毯式搜救。那段时间,他们连续转战汶川、北川、都江堰、绵竹4个重灾县市,凭借坚定信念和过硬技术,成功营救出“可乐男孩”薛枭等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灾后,这支救援队被国家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即为战场。救援队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突击队,肩负着党的重托、人民的厚望。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始终把“全力以赴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作为使命宗旨。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救援队克服高寒缺氧、环境复杂和高原反应严重等困难,连续奋战12天,营救出多名掩埋在废墟深层的幸存者……20多年来,救援队先后执行11次国内救援任务、9次国外救援任务。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援、一次次英勇无畏的逆行、一次次在灾害现场和时间赛跑、一次次用双手托举生命的希望……“中国救援”的名片越擦越亮,厚重而鲜明的地震救援精神愈发显现其光芒。
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20多年来,救援队官兵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协作、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
二
“地动山摇,背起那行囊,生命在呼唤,灾区就是战场……”那年,在救援队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上,一首《紧急救援队之歌》被救援队官兵高声唱响。那是官兵献给救援队的一份生日礼物,也为救援队留下一道独特文化印记。
在该旅旅史长廊的中心位置,屹立着一幅反映救援队员用血肉之躯托举生命希望的浮雕。这是该旅为纪念救援队成立20周年特别建造的。去年年底,参加过5次地震救援任务的战士黄继臣光荣退伍。他带着忠诚的战友——搜救犬,来到浮雕前,留下了军旅生涯最后一张珍贵合影。黄继臣说,他要把救援队的记忆和精神带回去,这是值得珍藏一生的财富。
精神火炬,越燃越亮。近年来,为传承发扬地震救援精神,每年新队员入营之际,他们都组织大家参观荣誉室、听老队员讲任务经历、前往训练基地亲临“废墟”体验……此外,该旅也十分注重挖掘地震救援精神对官兵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对军事训练的激励作用,通过拍摄微电影、汇编救援故事集、创排文艺节目等方式,感染教育更多官兵。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官兵当年执行任务乘坐的是进口运输机。如今,我们参加综合演练,已乘上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新兵入营后不久,一场强军故事会在救援队荣誉室展开。曾参加汶川地震救援的军士李肖,站在地震救援足迹墙前讲述着救援队的光荣历史与发展变化,让新战友们心生自豪。
“在队员心中立起标杆,把地震救援精神同救援技术一道薪火相传,是每一代救援队员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课题。”该救援队副总队长王亚男介绍,救援队将救援编组最大限度地贯穿于队员的工作生活中,培养官兵“团结协作”的默契;用险难课目做引导,培养官兵“不畏艰险”的勇气;以先进典型做标杆,培养官兵“无私奉献”的胸怀,充分发挥地震救援精神铸魂育人功能。
“如今,我加入了当年救援我们的那支队伍。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我倍感自豪,定会用实际行动传承救援队光荣传统。”4月27日,来自青川的某连指导员强天林在“救援队成立日”活动现场的动情发言,让官兵很受触动。那一天,在队员们饱含真情的演讲发言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一颗颗炽热的心在碰撞,红色血脉在流淌。
三
采访那天,我们走进了该救援队搜救犬分队,只见分队长贾树志正在忙碌着查看搜救犬状况。
2001年,贾树志在无资料、无经验、无基础的条件下艰难摸索,开创了地震搜救犬训练的先河。从当初喜欢舞刀弄枪的训练尖兵,到如今沉稳可靠的“犬王”,贾树志是救援队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救援队官兵传承发扬地震救援精神的代表者。从他对一次次救援经历的回忆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那天,他告诉我们:“我的能力有限,只希望去世之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给搜救事业,能为战友们攻克训练难点再做点贡献……”
第一批救援队队员、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王念法和贾树志一样,都伴着救援队的发展而成长。20多年来,他一直活跃在救援实战和教研一线。在采访中,屡有队员提及王教官和他的“两句话”。一句是写在他笔记本扉页的“苦练创造奇迹,苦干成就未来”,让队员们很是认同。大家深知,平时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另一句是王念法常挂在嘴边的“要为1%的希望,尽100%的努力”,让队员觉得备受激励鼓舞。
在这支队伍里,像贾树志、王念法这样的“救援尖兵”还有很多。他们就像一个个标杆,感召着一批批队员苦练本领,奋勇前进。
2019年,有着近三分之一“新鲜血液”的救援队,历经41小时连续作业,高分通过联合国组织的国际重型救援队复测,创造了该项测评的历史最好成绩。复测时担任搜救组长的军士何登科回想这段经历,颇为感慨:“我们的成功,靠的是平日的苦练,是经验的传承,是精神的支撑。”
“我们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在进行救援。你们的家人正在等待,请各位不要惊慌、不要放弃希望……”春末,某综合演练现场,救援队无人机在“废墟”上方低空巡航广播,多架小型无人机在不同区域盘旋侦察。另一边的现地指挥帐篷内,救援指挥组正紧盯屏幕,查看各点位无人机实时回传的救援画面。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这支英雄救援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地震救援精神的内涵,不断提升战斗力,随时准备用青春和热血点亮废墟中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