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百年征程筚路蓝缕,百年华诞风华正茂。在百年党史的浩瀚星河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们不仅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更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定信念。历史的辉煌离不开英雄的铸就,董存瑞、申亮亮……英雄丰碑上铭刻着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他们用生命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5月19日起,“北疆卫士号”开设“英雄从未走远”栏目,缅怀英雄壮举、致敬英雄精神、赓续英雄血脉。
《“董存瑞班”班长 誓做董存瑞传人》
董存瑞牺牲后,1948年6月8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党委决定,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他生前所在的二营六连六班为“董存瑞班”。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英雄血脉薪火相传。今天让我们走进不同年代的“董存瑞班”,看一代代“董存瑞班”班长们如何赓续英雄精神。
功成身退隐埋名
人物名片:
褚久瑞,北京市怀柔县庙城镇人。1949年2月入伍,1951年2月,任“董存瑞班”第三任班长,参加了湖南和广西剿匪战斗。1951年入朝参战,1954年回国。服役期间先后荣立大功一次、小功九次、三等功三次。

褚久瑞凭借过人的军事素质,入伍之初就被分到了“董存瑞班”。不久后,他就随部队南下到广西参加剿匪战斗。“我没见过董存瑞,但董存瑞的名字从入伍那天起,就一直牢牢的记在心里。”据褚久瑞回忆,一次战斗中,“董存瑞班”作为先锋部队率先与敌人交上火,敌人几挺重机枪严密封锁了部队前进道路。时间回到一年前,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桥型暗堡的交叉火力同样阻挡了部队前进的道路,紧要关头老班长董存瑞毅然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通路。面对这一情景,褚久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在同班战友们投弹、射击的掩护下,迂回至目标附近安装好炸药包,成功把敌人的碉堡炸毁,帮助部队顺利通过封锁区。

1950年底,部队北上,改编为炮兵部队。“董存瑞班”随部队走出国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2月,在朝鲜战场上,褚久瑞被提升为“董存瑞班”班长。当时的“董存瑞班”编制为观测班,主要通过望远镜、地图,观察、测量战场数据,指挥炮兵作战。一次战斗中,由于“董存瑞班”的准确观测,全连四门火炮一齐轰鸣,成功将敌人一个化学营彻底摧毁。

1954年,褚久瑞复员回到了家乡。在农村生产队里,他当过大队长,党支部书记,还当过养猪厂、砖厂的厂长,无论干什么他始终坚守董存瑞“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的初心使命,兢兢业业、实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多次被评为先进。
复原后的他经常向群众宣讲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但对自己当过“董存瑞班”班长,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事却只字未提。直到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后,这位隐功埋名的“无名英雄”的事迹才被报道出来。
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标兵
人物名片:
张明祥,山东省临清县人。1945年8月生,1964年3月入伍,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连当兵,历任“董存瑞班”战士、副班长、第二十任“董存瑞班”班长,董存瑞生前所在连排长、第十四任指导员等职。荣立二等功一次。1974年10月退役,回到原籍山东省临清县。

1964年3月,初中毕业后的张明祥,从山东省临清县来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当兵。因为表现突出,1966年4月,张明祥被任命为“董存瑞班”第二十任班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首《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的歌曲风靡全国。张明祥就是那个时代学活毛主席著作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学习中总结出了带着问题学、组织全班学、相互比着学的“三学”经验。
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学什么东西,不仅要有好的态度,还要有好的方法。方法正确,就能事半功倍。张明祥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刻苦钻研,不仅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注重在工作中实践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明祥在自己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全班同志学习。他在“董存瑞班”班内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把文化程度高的战士与文化程度低的战士,结成互帮互学对子,通过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方法,使全班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整体效果有了质的飞跃,“董存瑞班”被单位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班”。
张明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先后被军地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他先后三次代表“董存瑞班”到原沈阳军区介绍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被原军区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标兵”,并荣立二等功一次。1968年12月,张明祥被部队党委任命为董存瑞生前所在连一排长。196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张明祥代表“董存瑞班”参加国庆典礼,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人物名片:
王鹏,1994年10月出生,2012年12月入伍,2017年10月入党,“董存瑞班”第五十四任班长。入伍以来,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旅训练尖子、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北部战区陆军“强军先锋人物”,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2012年的冬天,18岁的王鹏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绿皮火车,开启火热军旅的生涯。初入军营的他在得知自己服役的部队是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时,心中更觉无上光荣,打那一刻起,他决心当好“董存瑞精神”的传承者。

2017年6月,王鹏被任命为第五十四任“董存瑞班”班长。上任之初,恰逢吉林永吉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刚刚完成二次移防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官兵闻令而动,脱下背包、扛起沙包,火速奔赴前线抗洪抢险。近三百米的清淤任务区,王鹏带领全班担负最艰巨的任务。面对一米深的泥坑他第一个扛起工具跳了下去,在与时间赛跑中,王鹏手上和脚底的血泡已经被磨破,经过简单消毒处理后,他顾不得休息,在受灾最严重的街道中连续清淤十二个小时,直到体力不支。有战友劝他别累坏身体,他却说:“解放隆化前,老班长誓师‘轻伤不下火线,死后做个掩体’,作为董存瑞传人,这点小伤算什么。”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五天的连续奋战,全班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8年年初,连队换装某型火箭炮。换羽新生的背后,是作战方式的革新。站在单位体制编制改革调整的十字路口,王鹏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面对新装备训练零基础的现实情况,王鹏在全连军人大会上表决心:“决不能辜负‘董存瑞班’的称号,当年换装‘喀秋莎’,连队的前辈只用了五十天就开赴朝鲜,我们当代董存瑞传人在党交给的艰巨任务面前,必须尽快形成战斗力!”

王鹏带领“董存瑞班”主动担负连队指控操作、数据传输、装填对接、调炮瞄准等课目的示范任务,全班战士白天“泡”在装备上练操作,晚上回到宿舍里学理论,挨个流程学、逐个问题过。他们还成立攻关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联系装备厂家等方式,加班加点刻苦钻研。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总结出了一套新装备操作的方法,为新装备的战斗力生成打下了基础。新装备列装不到三个月,“董存瑞班”随连队开赴西北大漠遂行实弹射击任务,他不顾手上的伤带领全班克服地域生疏,零经验等困难,主动请缨担负第一发实弹射击任务,打出了北部战区陆军该型火箭炮的首发实弹,并取得了首发命中的优异成绩,掀开了存瑞传人换羽新生的序幕。

鞍马未歇再出征。驻训返营不久后,旅选派抽组人员参加陆军比武的消息传来。作为“董存瑞班”班长的王鹏,再次请缨,带领“董存瑞班”参加旅选拔比武,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董存瑞“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的铮铮誓言。

最终,在历经三十六小时昼夜连贯实施的比武中,他们取得了集团军兵种部队第一名、北部战区陆军兵种部队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在陆军“作风过硬参赛班”评比中名列前茅。
新时代“董存瑞班”的擎旗手
人物名片:
何德洋,2014年9月入伍,2016年10月入党,“董存瑞班”第五十五任班长。荣立三等功两次。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上,高擎“董存瑞班”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2020年带领“董存瑞班”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班”。2021年初,被集团军评为第二届“践行强军目标先锋人物”。

2014年9月,从小受军事题材电影熏陶的何德洋,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军。怀着对军营的热爱,他刻苦训练,新兵结束时所有课目考核全优,被评为“优秀义务兵”并被分到“董存瑞班”。下连后,何德洋再次从同年兵中脱颖而出,成为连队训练尖子。作为义务兵的他,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完成困难任务。在一场跨区实兵对抗演习中,他凭借过人的毅力和体力,冒着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武装奔袭五公里,绕道敌后活捉四名“蓝军”,出色完成作战任务。

何德洋身上的拼劲,正是传承老班长“天塌下来也要完成任务”的使命担当。2019年7月,受领备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的神圣使命后,他下足“苦功”。为了消除两腿夹缝,提高队列标准,晚上睡觉时他用背包绳捆住双腿,半夜麻醒后,就松开绳,揉揉腿,接着又捆上。经过七十八天的刻苦训练,在选拔考核中,他凭借优异成绩,从百名候选队员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10月1日,何德洋高擎“董存瑞班”战旗通过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

把“个人梦”融入“强军梦”,用“强军梦”点燃“英雄梦”。在追逐强军梦想的道路上,何德洋自觉在实践中赓续英雄血脉,担起了新时代“董存瑞班”的擎旗手。
风云变幻,英雄旗帜高高飘扬
时代更迭,英雄血脉代代相传
“董存瑞精神”在部队生根勃发、开花结果,源自于一代代、一茬茬官兵自觉高举英雄旗帜,赓续血脉做英雄传人。七十三年过去了,尽管英雄已经远去,但他的精神已经积淀成为一支部队的集体性格和文化品格,并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后继者身上传承,在战旗上散发出胜战的光芒……
人物故事:

董存瑞,男,汉族,是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悬挂挂像的十位英模之一,是原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六班(现陆军第78集团军某炮兵旅某型火箭炮营二连六班)班长,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人。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历次战斗中机智勇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先后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荣立三次大功、四次小功。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了扫清部队前进的障碍,他毅然用手举起炸药包,用年仅十九岁的生命炸毁敌人桥形暗堡,凝结成了“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的革命精神。所在纵队追认他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追认他为“全国战斗英雄”。1957年5月29日朱德同志亲笔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