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次雪山脚下的“特别遇见”:6名教授高原选才感慨“没想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朱桁冈 李森 吴子军 责任编辑:张硕
2021-07-16 07:25:43

专家教授们的“没想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通讯员 李 森 吴子军

“快看,雪山!”一大早,刘学政就被窗外的雪山深深吸引。

远处,披着金色霞光的雪山巍然屹立。来不及多欣赏美景,刘学政匆匆洗了一把脸,准备赶往考场。

以往,都是考生下高原参加复试。这次,陆军工程大学6名教授走上高原,与西藏一线部队数名专家联合开展2021年度西藏军区研究生复试综合面试。

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国防语言教研室教授刘学政对高原考生有期待,也有担心:期待经过高原淬炼的他们有出色的表现,担心长时间的高原生活某种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思维。

随着复试的逐步推进,和刘学政一样,专家教授们的心渐渐放宽,担心变成了“没想到”——没想到,驻藏部队考生那么阳光,那么敬业,那么自信。

考生李瑞一出场就引起大家的注意——全英语作答。缜密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让阳光帅气的他更加出彩。出彩源于底气,在军校读本科时的李瑞曾在江苏省翻译竞赛、军队院校军事数学建模联赛中获奖。毕业时,排名专业第一的他毅然选择扎根高原。

考核现场,看到中意的学生,副教授史宪铭当场表示如果符合政策要求,愿意当李瑞的导师。坐在一旁的教授凌海风笑着提醒:“遇到喜欢的学员也要矜持一点。”史宪铭会心一笑。

让专家教授们没想到的,不仅仅是驻藏部队考生个人过硬的能力素质,更在于他们对家国的深刻理解。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于高原边防部队来说,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交谈中,不少考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就像一个过滤器,让浮躁和畏惧远去,只留下最清澈、最纯粹的初心。在这9名西藏考生中,有的担负边防巡逻任务,有的是高原炮兵,有的是新质作战力量的一员……他们时常会面临各种险情,遭遇高原部队所特有的各种“不确定”,但每一名考生清澈的眼神都异常坚定:“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愿意把根深深扎在这里。”

复试结束,“没想到”成为专家教授们讨论的话题。翻看专家教授们的考场记录,详细记录着每名考生的优缺点:考生冯芊力发散性思维较强,但要注意适度收拢集中;考生赵磊比较内向,希望表达更自信一些……也许,这些看似平常又细致的记录,将会成为考生们未来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驶离高原时,记者再次回望,不远处,山顶“祖国万岁”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鲜亮,成片成片的高原绿正茁壮生长……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与西藏边防部队考生交流。 作者提供

高原选才:一次雪山脚下的“特别遇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历经2950公里,从南京到西藏,一路西行。向上,飞机不断仰头抬升高度,冲破云海;向下,座座雪山连片,巍然耸立。

这一路,是为了一场“相遇”,一场知识、人才与未来的对话。4小时10分钟后,陆军工程大学专家教授组一行,抵达西藏贡嘎机场,和部队数名专家一起,为9名来自西藏边防部队的研究生考生复试。

有人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了暖,就有了雨;春遇见了冬,就有了岁月。那么,这场院校专家教授与高原边防考生的遇见,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踏上高原——

有一种幸运,叫相互遇见

西藏某部,山高谷深,潺潺流水从雪山淌过,滋润了这片热土。在海拔4370米的西藏军区某部,考生夏铁城驻守在这里已是第4个年头。

这里也是55岁教员张小平心心念念的地方。上高原前,他有两个心愿:招一批优秀的驻西藏部队研究生,到康西瓦烈士陵园瞻仰拜谒。

张小平是陆军工程大学军事基础系军事理论教研室的一名教员,解读经典战例是他授课的内容之一,而考生夏铁城所属部队驻守的正是张小平授课的某经典战例发生地。复试现场,夏铁城结合部队任务阐述对考题的理解,烙印高原红的脸庞上透着阳光与自信。

在夏铁城的微信朋友圈有一组图:巍峨的雪山、绚丽的花束、曲折的高原路。从海拔2000多米到5000多米,从春到冬的四季穿越,“道路保通”是他所在部队的日常任务。

“在西藏这几年,有太多难走的路,但我想,那是向上的路,咬牙一直走下去,明天就会和今天不一样。”夏铁城对着张小平倾诉心声。

如果说,高原的冰川雪山和澄澈美景能够让梦想驻足,那么它的遥远、未知、寒冷,则更会激起人们心底的激情,召唤真正的勇士去探索。

今年,是考生郭谨慎在西藏的第7年,也是他跑青藏线的第3年。小时候,郭谨慎很喜欢读《西游记》,唐僧师徒翻过的“火焰山”、渡过的“通天河”一度让他觉得很神奇。

郭谨慎带车队跑青藏线的这几年,主要任务是运送军事物资。从格尔木到拉萨,1200多公里路程,儿时记忆里的“火焰山”“通天河”变成了连接青藏线上一个个真实地名的现实节点。

在这些节点的记忆里,郭谨慎印象最深的是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兵站——唐古拉山兵站运送物资的经历。每次郭谨慎和战友们简单休整后就开始搬运物资。兵站有一个陡坡,23级台阶,搬运物资每上一级都是那样的艰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难变成日常,也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这些年跑青藏线的经历告诉我,想象中再神奇的地方,再艰难的路途,走过去了,也就这么回事儿,因为路在脚下。”郭谨慎说。

一路行走,一路相遇。教授们在西藏有很多不一样的遇见,遇见突来的“高反”,遇见大美雪山、纯净蓝天,但让他们印象最深的遇见是——雪山脚下的新生代官兵。他们那么朝气蓬勃,又那么乐观向上,因为他们知道,往前看是雪山阵地,往后看是万家灯火。

思考高原——

有一种责任,叫部队急需

从南京启程,随着飞机飞入青藏高原,呈现在专家教授们眼前的是座座雪山、道道山脊,神秘而沉默。

在考生李瑞看来,这种沉默是高原自然环境呈现的特有个性,也象征着高原官兵日复一日的坚守精神。李瑞是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排排长,本科学的是伪装专业。他这次报考研究生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军事装备学,研究的重点是无人机的运用、发展和保障。

“为啥想研究无人机?”面对考官追问,李瑞讲述了在墨脱边防巡逻的一段经历——

那一次,李瑞和战友们8天行程240余公里,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防线。从天亮到天黑,平均每人每天负重20公斤以上行走30多公里。李瑞说,“山下穿单衣,山上穿棉袄,我们走一路,汗一路。在爬上雪山的过程中,几乎手脚并用,露在外面的手和脸都被冻僵了,但贴着背囊的后背在淌汗。”

李瑞给记者看了一段当时翻越海拔5000多米大雪山的视频。“在山顶休息时,背囊一卸下,山顶的风瞬间把汗吹干了。那一刻,真是冷得刻骨铭心!”李瑞说。

“一次执行任务经过‘蚂蟥山’,我的手臂和脖子都被叮了,流出一大片血,费了好大劲才把蚂蟥弄走。”李瑞挽起袖子,伸出手臂比划着,“蚂蟥没吸血时像一条黑线一样,吸完血有小拇指大小。”

说起这些经历,李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面带微笑,透着一种边防军人特有的自豪感。聊着聊着,他沉默了,目光延伸到远处的雪山,缓缓说道:“高原巡逻,有很多脚力和车辆难以抵达的地方,有些战友就牺牲在艰险的巡逻道上。如果条件允许,我想选择研究适合高原环境的高性能、便携式无人机,改善边防巡逻条件,更好地为边防战友们服务。”

2017年6月,李瑞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陆军工程大学毕业,毅然奔赴西藏。如今,他重返校园,就是想再次充电,揣着问题到院校,带着成果回高原。

与李瑞相比,同批参加复试的考生郭靖是西藏军区某部专门执行无人机任务的“专业选手”。他说,“这几年在部队开展无人机训练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这次读研,如果有机会,我会选择无人机研究方向,把当前训练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透,学成回到部队后能学有所用。”

命运有时很有趣,当时间的积淀和个人的努力、期盼达到一定峰值时,幸运可能就这样悄然降临——

这次参加复试的院校考官凌海风教授是我军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无人机研究是她近几年致力研究的方向之一。

“今年驻藏部队的考生阳光、上进,有责任心,能联系部队实际思考问题。选拔他们进军校读研,让部队急需成为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导师所期待的。”凌教授说。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在和学员的交流中我意识到,学员在部队实践中迸发的创新火花值得尊重,一个人如果带着问题且愿意去做一件事,那么他将有可能在某个科研方向深入探究并获得成功。”西藏归来后,凌海风及其团队把研究方向进一步瞄向了祖国的边防。

告别高原——

有一种使命,叫为战育人

复试现场,考生陈易发现,与院校专家专业的问题相比,部队专家们的提问更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实战气息。

了解到陈易来自高原某炮兵旅,部队专家、西藏军区某部部长刘润生单刀直入:“如果在未来战场,你将如何统筹使用新式浅膛炮与传统浅膛炮?”

陈易从火炮的机动、防护、自动装填和火控系统智能解算诸元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理解:“随着未来武器智能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操作装备的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需要我们以前瞻的眼光瞄准未来战场。”

“此次专项复试,重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复试过程我们特别吸纳合作部队专家参与,以提高选拔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战性’。”大学研究生院招生部门负责人介绍。

陈易擅长结构力学和固体力学,他常用力学知识研究火炮问题,更享受炮弹出膛带来的震撼感与成就感。他说:“当巨大声响伴随炮膛后坐力冲击全身每一个细胞,当看见炮膛喷射的火光一次接一次地飞过眼前,我更明白了肩上的使命。”

陈易讲述了一次在海拔5200多米的夏季“高原试射”训练。

当听到指令时,陈易和战友们熟练操作,数分钟内,200多发炮弹呼啸出膛,精准命中目标。“完成任务时,感觉手都不是自己的,脸又红又白,眉毛上沾满尘土。”

西藏的路常被人们称为“天路”。对考生许鑫来说,来西藏5年,他经历了昌都堰塞湖抢险、雅鲁藏布江边驻训等急难险重任务,高原路的记忆在他脑海里打下深深烙印,也引发他的思考:如何科学筑路高原?

教员邵飞是研究军用道路桥梁的专家,许鑫从开始筹划考研,就瞄准了邵飞教员和他的团队。“我了解过邵教员,对他为边防巡逻专门设计的某型公路钢桥有很深刻的印象。如果能考上研究生,上一上邵教员的课该有多好。”素未谋面,心生向往,这种感觉是对教员的崇敬,更是对知识的渴望。

谈起高原训练,许鑫讲起他们在雅鲁藏布江边驻训的经历:江边风大,常常“风吹石头跑”,但官兵仍坚持将高原造路装备放在不同环境中开展训练,让每一项战技术性能练到极致。“练是一方面,但高原装备也常遇到一些问题,我考研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陆军工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人数,已占到总计划的70.1%,预计今后两年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院校部队联合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主要趋势。”研究生院领导说,“变‘你要考’到‘选你考’,我们在研究生招生环节都有部队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学习强化课题服务部队战斗力指向、毕业标准引用部队应用评价、重视成果实践价值,考生带着问题从部队中来,怀揣成果回基层去,强化为战育人根本指向。”

快离开高原时,记者一路望去,阳光把雪山映照成金色。阳光下,9名考生印刻高原红的脸庞上笑容格外灿烂,因为他们知道,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祝愿他们金榜题名,更祝愿祖国的边防——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