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集团军某旅野外驻训维护保养器材的一段经历引人深思——
“铁疙瘩”也会“水土不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童祖静 通讯员 赵 威
何宽兵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次偶然发现,给旅队装备维修保养带来了一场理念革新。
春日的东海之滨,第72集团军某旅驻训场上,官兵正在擦玻璃、打润滑油、检查轮毂……导弹营某连下士何宽兵和战友按步骤对装备进行维护保养。
正当大家收拾工具准备带回时,何宽兵发现,墙角码放整齐的捆绑加固器材箱,表面有一层细密的水珠。
“‘铁疙瘩’做过防锈处理,又封装在铁箱子里,应该没问题吧?”何宽兵想了想还是打开器材箱检查,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铁箱内原本油光锃亮的捆绑加固器材表面凝着水珠,个别螺丝的螺纹和焊接点透着锈迹。
“驻训场临海,高湿高盐环境加速了器材表面润滑油分解,这大概就是生锈原因。”连长曹阳带领保障骨干讨论分析,认定是海滨的特殊环境导致密闭器材箱泛潮。
“既然密封在铁箱里的器材都生锈了,导弹、雷达等装备的精密电子元器件会不会也受到影响?”翌日,曹阳带领骨干逐台装备、逐个舱室检查,专挑平时维护保养容易忽略的“死角”——看似密不透风的雷达发射舱里,电子管上出现了水汽;发动机进气口的空气滤芯器因受潮已经变形;液压支腿防尘罩摸起来也有些潮湿……
“保养器材就是保战斗力。装备保养必须着眼不同地域特点,树立野战思维,科学制订维护保养方案。”该营党委将相关数据上报旅机关后,该旅机关立刻成立课题组,针对驻训环境特点对装备保养技术方法更新优化,从电路链接检查到电子器件检测,从通信设备调试到电路芯片除潮除湿,对精密部件保养、信息系统维护、电气设备检修等数十项工作进行了规范,制订形成《装备器材日检查内容清单》和《装备器材周保养内容清单》。同时,他们还邀请装备厂家技术人员上门传经送宝,组织营连干部骨干培训教学,不断提高装备维护保养水平。
每天训练结束启动除湿机、隔天对电路板除潮除静电、每周更换主机箱防潮剂……走进该旅驻训场,记者翻开装备检查保养清单,保养项目一目了然,保养细则完善清晰。
科学合理的维护保养使装备的性能得到保障。在最近的一场空地对抗演练中,“敌”机从多个方向超低空掠海突防实施饱和攻击,该营依托多型导弹构筑多道防空火力网,在层层拦截中有效锤炼部队防空作战能力。
装备保养应树立野战思维
■陈小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装备维护保养,除了要注重因“时”制宜,也要做到因“地”而异。
时下,一批批高精武器装备陆续列装各级部队。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冰雪高原到湿热丛林,实战化训练持续推进,对新型装备进行针对性维护保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充分考虑任务地域的季节、气候、地质等因素。比如,在沙漠地区,装备空气滤清器容易被沙尘影响,应缩短换件周期;在湿热的沿海地区,应探索防潮技术,降低高湿高盐环境对精密元器件性能的影响;在极寒缺氧地区,应考虑各类油品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的耐寒指数……
装备保养就是保战斗力。部队各级只有树立野战思维,着眼战场需求排查装备的“亚健康”因子,才能发挥装备最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