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班长向来十拿九稳的伪装防护课目,为啥这次栽了跟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建伟 宋子洵 刘星楠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1-15 03:25:31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营二连班长赵志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伪装防护这个课目上失手。

蹲在火炮一侧,赵志仔细回想着过去5分钟内全班的一举一动,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伪装防护这个课目自己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可为啥这次栽了跟头?

跑到考评组,赵志本想找考核员理论一番。可一看到桌上的航空照片,赵志不禁咂舌:以往无人机拍摄的都是地面实物的光学照片,这次咋还用上了红外成像?

看着伪装网下火炮发动机的影像,赵志终于明白:不是自己的战术动作出了问题,而是过去的老办法在新情况下不管用了。

赵志清晰记得,4年前的跨区机动演习前,火炮的快速伪装防护一直是官兵的“拦路虎”。面对困难,四级军士长李祥勇主动作为,设计出了一套能够快速伪装隐蔽的伪装架。

那次战术演习中,官兵首次实现全部火炮在规定时间内快速伪装,成功躲避了相关侦察,火炮伪装架不仅在演习中大放异彩,更让官兵在之后的考核中无往不利。

“这个伪装架是旅里的一项革新发明,是战场上必备的伪装利器,没想到这次却栽了跟头。”看着曾经的革新成果不起作用,赵志虽然心里难受,却也清楚必须做出改变。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志带着全班反复比对试验,最终找到了办法,顺利通过了课目考核。

事后,赵志常常想:我们常说“考核是训练的指挥棒”,如果没有这次考核,伪装架是否会一直沿用下去?这样的情况日常中还有多少?现有的考核模式中,究竟还存在多少短板?

我们需要怎样的“训练指挥棒”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宋子洵 通讯员 刘星楠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跨昼夜实弹射击考核。 曹胜杰摄

把对训练质量的“考”与对战斗力的“评”结合起来

——追求偏离实战的难和严,考核只会刻舟求剑南辕北辙

连续两次指挥终端操作考核,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十连排长董旭都失利了。这位曾经的训练尖子既郁闷更焦虑。

在该旅,董旭的情况并非个例。如今的考核打破了以往只录入数据的旧模式,将输入数据量减少了近一半。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对官兵通过指挥系统完成不同战术情况下处置的能力检验。

数据录入的快慢,不再直接决定考核的胜负,分析研判和辅助决策成为官兵组训的新方向。虽然操作速度并不算快,可凭借着过硬的指挥技能,六连副连长胡宇第一次拿到了全优。

跌了个跟头,捡了个明白。董旭开始反思自己以往过于追求速度的训练是否有效。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该旅领导对现行考核模式的思考与探索。“现行的考核模式如果放到战场上,会是怎样的结果?”去年年初的一次党委议训会上,该旅副旅长乔飞的话引起了大家深入反思:现在的考场就是未来战场的样子吗?现在的演兵场就是明天战场的样子吗?

“虽然我们经常说要把赛场当战场、要把考场当战场,让演训场对接未来战场,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赛场、考场、演训场,无论我们怎么贴近怎么模拟,都是和真正的战场有距离的。”该旅领导说,“战场的样子永远比赛场、考场、演训场更复杂更瞬息万变。”

在该旅领导看来,追求偏离实战的难和严,考核只会刻舟求剑南辕北辙。只有紧贴未来作战样式和作战任务需求设置考核条件,增大考评的难度、强度和险度,把对训练质量的“考”与对战斗力的“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训练考核的质量效益,进而实现部队实战化水平整体跃升。

接下来的考核中,一些新变化悄然出现——

一次直瞄射击考核中,考核员临时规定要使用小号装药进行射击,这让不少平日里主要练习大号装药射击的官兵都脱了靶。

“用小号装药对目标直瞄射击需要修正气象条件带来的误差……”考核结束后,各班紧锣密鼓地分析失败经历,寻找解决对策。

一次远火专业班协同考核中,考核员临时指派炮班中的两人撤出协同作业负责警戒,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官兵很被动,成绩很不理想。

“以往协同考核中,我们过分追求官兵操作流畅,忽视了警戒防护的需要。”拿着标满红色注记的成绩单,温昌盛在议训会上对连队骨干强调:之后的训练中,每人都至少掌握两门以上专业技能。

“变的是考核标准,不变的是实战导向。战场不会以米环秒论成败,但考场却离不开米秒环式的评价标准。只有不断加入临机情况,才能让官兵明白考核标准不该一成不变的道理。”该旅领导说。

带着考场思维去训练考核,考场离战场只会越来越远

——让思想先到达战场,考出来的优秀才不是“作秀”

“‘军人生来为打仗’的道理大家都懂,虽然天天喊着练为战,但总摆脱不了‘练为考’的现实矛盾。”采访中,排长董旭告诉记者。

去年有一段时间,董旭痴迷于军事类书籍,没事总爱琢磨地图,研究战例战法。在一次班排战术考核中,本想根据书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战术创新,谁知竟被考核组当场叫停:未按流程进行。

考核员安慰他:“别灰心,把流程记熟了下次补考一定能考过。”那一刻,董旭感到哭笑不得:考核有固定流程,战场怎么可能有呢?无奈,董旭只得按照流程埋头苦练,在补考中顺利通过。

董旭的想法,代表了不少基层官兵的心声。同样的经历,在重复了一次、两次、三次后,大家会逐渐习惯这样的设定:考核不就是应该按照固定流程的吗?当大家都接受了这样的设定时,考场思维就被驯化成为同一种模式,考场离战场只会越来越远。

“说到底,还是承担不起‘考砸了’引发的代价。”在没有实战检验的现实条件下,能考好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能打仗”。一位连长坦言:“过去连队评优评先,很大程度上看的是军事训练水平,训练水平又很大程度通过考核成绩来体现。在计划落实、方案制订上,虽然都知道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但一想到马上要考核了,又不得不按照原有的模式走一遍,先把考核应付过去再说。”

这名连长接着说,为了提升全连训练水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每一次手榴弹实投中,他都会安排训练成绩靠后的同志去站岗。

“考核是训练的指挥棒,考核不贴近实战,训练就无法贴近实战。”回想起几年前的一次红蓝对抗,某旅作训参谋周鹏深有感触。为了增加考核真实性,该旅经常会从连队中抽组一支模拟蓝军,通过对抗提高考核质量。

“出发点是好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周鹏告诉记者,由于对垒两方接受的是同一种训练,不仅在作战样式上大同小异,而且在装备参数和性能、部队编成上都如出一辙,彼此又了如指掌。对抗的最终结果也并不令人意外:红方以7战7捷的战绩完胜蓝方。

这样的胜利有意义吗?

“当蓝方无法做出更多的‘意料之外’,红方也就很少出现‘措手不及’。从场地设置、拟制规则到全程导调,每次红蓝对抗都会精心筹划,最终还是很难跳出自我循环的怪圈。”周鹏说,“昨天的标准无法考核今天的训练,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摆脱自我设计、自我循环、自我喝彩的怪圈,让思想先到达战场,考出来的优秀才不是‘作秀’。”

“如果把战争比作大考,那么平时考核就是模拟考试。备考脱离实战,就好比车跑偏了,必须调整方向;组织考核倘若脱离实战,那是路走偏了,祸害更甚。”采访中,一位领导意味深长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考核偏离了方向。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狙击手战术考核。 刘常春摄

如何考核没有标准答案,实战需求是唯一的准则

——考核向打仗聚焦,训练才能向实战靠拢

“面前的这个课目总长500米,需要跨越20个障碍……”“安德鲁·波依德”国际特种兵竞赛赛场上,带队领导张秀光利用转场的有限时间,和队员们介绍500米障碍跑的特点和通过的动作。此时,这群队员们刚刚完成50公里的徒步渗透,身体已经严重透支。此前,他们从未接触过这一课目。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们不仅成功通过了重重障碍,还以3分11秒的成绩取得了单课目第一,一举打破纪录。

“虽然之前从未跑过一次完整的障碍,但是类似的内容我们在备战考核中均有涉猎,当时我们的体能和技能水平都达到了过障标准!”队员吴志辉说,组织考核时,旅里会临时指定一些新内容或是选择更为恶劣的环境条件。当官兵逐渐习惯这种方式后,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能更加从容地应对。

“未知与陌生,是未来战场的基本样态。就考核本身而言,无论如何模拟,似乎都会和实战存有差距。”某旅一名营长说,用战的导向引领训的思维,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无论是组训者还是受训者都不能置身事外。

“战争有着天然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我们能做的是在考核中把自己逼到极限、练到极致,随时达到迎战标准,做好迎战准备。”某特战旅副旅长王波说,旅里一次随机考核,赶上了恶劣天气,对于跳伞考核要不要如期举行,所有人心里都没有明确答案。

仗怎么打就怎么考。几番讨论,大家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跳!

决心敲定,常委带头!空中绽放的一朵朵伞花,最终赢得了官兵信任,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各级考核员。

“虽然日常的训练主要围绕考核,但考核的终极目标无疑是实战,想清楚了这层关系,就没什么好迟疑的。”某旅领导说,从训练上看,这样的条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从实战出发,这样的机会却是千载难逢。

实战能力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位领导告诉记者,近几年来的训练中,他们不再过分执著于纸面成绩,看重数据统计,而是更加看重实战化条件下的训练质效。

“今天把考场当战场,明天才会把打仗当作考核。”采访即将结束时,某训练基地领导对记者说,虽然这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但只要官兵能够理解考核的意义所在,用“战斗在今夜打响”的紧迫感端正练兵导向,就能不断校正考核这把训练指挥棒的方向,让它真正指向实战的方向,胜利的方向。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开展实战化铁路装卸载考核。刘 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