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纳赤台兵站:高原上的年夜饭背后有多少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王社兴 何勇民 钱义银 发布:2019-02-14 02:20:2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今年的年夜饭,纳赤台兵站的每名官兵都可以选做一道自己最喜欢吃的菜。图为郑力豪在灶台上操作。李磊摄

当汗水灌溉在脚下的土地,再遥远的地方也会变成故乡

手机上的数字跳出“18:00”时,急促的哨音响起。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随着口令下达,官兵们依次坐在了年夜饭的红色圆桌前。

酸菜鱼、酸辣土豆丝、干锅大虾、土豆炖牛肉、回锅肉、清炒西兰花、香菇菜心……七荤三素把原本挺大的转盘桌摆得满满当当。

墙上的中国结,看着格外喜庆。

大年夜带来的热闹和快乐,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纳赤台兵站,迎来了一年里最轻松快乐的时光。

兵站教导员吴建忠端起一杯可乐站了起来:“让我们共同举杯,敬我们坚守的第二故乡。”

吴教导员的话,让大家陷入短暂的沉思。是啊,守着守着,纳赤台兵站已经成了自己的又一个故乡。

去年,冀云生这个服役16年的老兵即将离队,正对着营门口“纳赤台兵站”那几个红色大字,“扑通”一声跪了下去。

新兵们蒙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一名老兵对自己第二故乡的告别。

对这块土地,多少官兵有着相同的情愫!

有人托人从遥远的山东买来了种子。有人从千里之外背回土壤、肥料。

有人刚在家休了几周假,就给兵站打来电话说想大家。有人还曾和别人红了脸:“你可以损我,但你就是不可以损我们兵站。”

羌塘古谣说,当汗水灌溉在脚下的土地,再遥远的地方也会变成故乡。

兵站的官兵们已记不起保障过多少过往单位,记得的只是那种累的感觉,“身体就像散了架”。

无数个夜里,他们守着严寒与一盏不灭的灯,等候因雨雪延迟的车队。

这里,有大家的付出与收获、悲伤和快乐。

对郑力豪来说,在这里,他完成了转变——从一天也待不下去,到现在感觉这儿和家差不多;从起初感觉自己就是店小二,到现在认定三尺灶台就是战位。现在的他,不仅是优秀的炊事兵,还是维修柴油灶的能手。

同样,对于陕西兵费盼盼来说也是如此。起初,他来到兵站被分派去烧锅炉。如今,这个四级军士长,成了兵站最老的兵,不仅是优秀锅炉工,而且是技术过硬的管线工和电工。费盼盼冬季烧锅炉回不了家,在社保局上班的妻子成盈,一放假就上山来,每年除夕陪着费盼盼烧锅炉度过新年。

“敬你们这些最可爱的人!”举杯说话的是高晓晓——上士孙海波刚结婚8个月的妻子。这个文文弱弱的女子辗转1900多公里,终于在除夕之前赶到兵站与丈夫团聚。

“人已经在这里了,可还是不敢相信自己已经到了。”坐在年夜饭桌前,身着白色羽绒服的高晓晓,在四周一片迷彩服映衬下,显得非常醒目。

也许是高原反应的原因,紧邻丈夫坐着的高晓晓有时会有点恍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亲人”,她回不过神来。这些喊她“嫂子”的战士面庞那么熟悉,“好像以前都见过似的”。

从榆林坐火车到延安,从延安坐火车到西安,从西安乘飞机到西宁,再从西宁飞格尔木,最后从格尔木坐车到纳赤台兵站。眼前越走越荒凉,越走人越少。“但心里越来越暖,毕竟离爱人越来越近了。”

现在,她终于幸福地坐在了丈夫身旁,坐在兵站官兵的年夜饭桌前。大套房、制氧机、暖气片、年夜饭,以及官兵们热忱的祝愿,都让她心里暖暖的。

而此刻的屋外,高原上又落了一层雪。那雪,像极了经过高原蔚蓝天空漂洗过的白云,也像高原官兵那经受过高寒缺氧考验的爱情,很纯,很净,很白,很美。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乡与故乡,距离并不远。也许只差着一顿年夜饭、一份爱、一份由衷的感动。

爸爸妈妈,我在高原挺好的

在动筷子之前,官兵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发上朋友圈。与之相呼应的,是响成一片的手机接到信息的提示音。

平时严守手机使用纪律,但在年夜饭的桌旁,代理副站长周庆华放话了:“接吧!想视频就视频,想聊天就聊天。”

与家人视频前,郑力豪和其他战友一样特意戴上了军帽。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戴上军帽就是帅,但郑力豪戴上军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不想让爸爸妈妈看到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以及明显后移的发际线。

“爸爸妈妈,我在高原挺好的。”“桌上都是我爱吃的菜。”边说着话,郑力豪边把手机的摄像头对着桌上的菜转了一圈。

“妈妈,别为我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爸爸,你要少喝点酒。”“爸爸妈妈,我个子又长高了。”“爸爸,我吃得肚子都撑了。”家长们看着屏幕频频点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郑力豪没让家人知道,坚守高原多年,他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

范宗锋也没让家人知道,上了高原他体重大幅度下降,头发掉得厉害。

下士文隆也没给家人说,刚到高原,他动不动就流鼻血,好几次把洗脸水洗成了血水。

“我给大家敬一杯。”军医张慧峰说。高寒缺氧意味着什么,他最清楚。“连我们的血都比别人的红,比别人的浓。”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觉得自己身边的每一位战友包括自己都值得敬佩。

“很多次想转身了,可不知道怎么就坚持了下来。”“好不容易盼到休探亲假,还没过几天就想兵站了。”

官兵们用质朴的话语作答——他们把根扎在了这里。

去年大年三十,在千里之外的山西长治,张慧峰的母亲早早穿上了儿子给自己买的新衣服,与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吃年夜饭。

同一天的凌晨4点,纳赤台附近泵站出现一名重病号,高烧达到40℃。张慧峰闻讯而至,退烧、消炎,一直忙到上午9点多,病号的高烧才退去。

“为了使命担当,为了家人幸福。”张慧峰说,“这,就是我们坚守在这里的理由。”

电视里新年钟声已经响过好一阵儿了,战士们热情未减。

昆仑山外的空气已经弥漫着浓浓的鞭炮火药味了吧?但纳赤台地区闻不到。因为环境治理,这里去年就已经禁放鞭炮了。

关山重重,挡不住饭菜飘香;严寒缺氧,挡不住时令的脚步。对高原来说,春天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因为官兵的这种坚守,要到来的,注定是一个热闹忙碌的春天。

1 2 3

责任编辑:张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