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即将驶离营区时,张鸿仁和其他老兵一起起立,站在车厢里向车窗外的战友敬礼。闻苏轶 摄
家庭,是每一个军人的“软肋”
回家的列车终于开动,张鸿仁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想想再也不用做父母电话里的儿子了,再也不用做妻子的远程丈夫了,再也不用做儿女手机里的爸爸了,终于能和家人团聚了。”张鸿仁把这条删改了多次的微信发在了朋友圈,配上一组家人的“九宫格”照片。
坐在硬卧下铺的张鸿仁,抬头看着车窗外的夜色。此时的他,眼睛倒映出点点灯光。
夜幕降临,列车开始加速前进。广播里响起《我和我的祖国》那悠扬的旋律。车窗外,成都市繁华的夜景正在加速闪过。与万家灯火一同闪过的,还有张鸿仁16载的军旅人生。
“其实我原本还想继续服役的。”虽然想家,张鸿仁还是对笔者说出了内心的纠结。他原本是一名优秀的炮兵。改革调整后,他进入信息保障队,成为一名测绘导航专业战士。
转岗之后,张鸿仁像新兵一样从头开始学。但转岗时间太短,他没来得及考取这个专业的技师证。最终,选晋三级军士长的申请没有被上级批准,他不得不离开部队。
“叮咚……”张鸿仁的手机响了,家人、战友,还有很多朋友都发微信问候,刚刚发出的那条朋友圈信息已经被20多人点赞留言。
窗外已经是漆黑一片,音乐不知什么时候也停止了,只有车厢连接处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张鸿仁低下头,逐一回复微信中的消息。
老兵陈大鹏与李宗贤聚在车厢过道的吸烟区。看到笔者走来,他们也递过一支烟。
他俩一个是装甲车驾驶员,一个是坦克炮长。
“当兵这么多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吃过的苦,那些舒服的日子反而没什么印象。”李宗贤回忆起16年的军旅生涯。
那年演习,李宗贤作为班长,在晚上带领全班战士就地搭帐篷就寝。白天的演习任务实在太重,全班战士都累得精疲力竭,刚躺下就鼾声四起。
睡到后半夜,李宗贤感到越来越冷。睁眼一看,他发现自己整个人都躺在水里。他赶紧叫醒其他人,“一群人坐在水里冻得发抖”。当时,李宗贤心里也快到了崩溃的极点。
“我当时就想啊,我为啥要留在部队吃这份苦呢?”陈大鹏也记得那场夜雨。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每名战士都被逼入绝境,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期盼时间快点过去。谁又能想到,这些当时让自己痛苦不堪的经历,成为老兵军旅生涯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李宗贤和陈大鹏都没有后退。他们就像装甲车上的螺丝钉一样,牢牢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一直操纵装甲车,直到不得不离开部队的那一天。
士兵都有自己的坚守和骄傲。那是一种不管不顾、只知拼搏的青春,再苦再累也觉得值。
坐在过道座位上的刘鑫也满怀着对部队的不舍。作为旅里的高素质技师,他完全符合留队条件,从旅领导到连长都劝他留下。
“没办法,家里实在太困难了,老婆孩子都盼着我回去。”最终,刘鑫选择满足家人的意愿。
家庭,是每一个军人的“软肋”。
车厢里的老兵周兴敏自称“老顽童”:“我虽然是个16年的老兵,但我一直还是18岁的心态,只是长得着急了些。”他说的话总能引得周围的人大笑。
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没有烦恼的老班长,却由于长期分居,与妻子关系紧张。那次休假,他无意中得知,妻子竟然患上了轻度抑郁症。
今年,老班长没有犹豫,选择了转业回家。
零点时分,列车到达广元站。车厢里,包括张鸿仁在内的所有老兵都已入睡,他们确实太累了。
车厢过道处,列车夜里值班的乘务员正坐在小凳子上闭目养神。这个中年男人入职7年来,已经遇见过很多次的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见过很多稚嫩懵懂的年轻脸庞和历经沧桑的老兵面孔,和他们那身同样没有军衔的军装。
寒来暑往,百万大军中的每一名普通战士,都搭乘火车来到军营,又乘火车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