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山南”:雪域情深深几许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国涛责任编辑:乔梦
2018-11-16 13:34

老班长趴到车底一看,才发现是一个轮子卡在了乱石堆里。见状,他用手扒开积雪,然后把石头一块块从雪窟窿里抠出来。车轮这才恢复了“自由”,将车子带上了山坡。父亲亲眼看见,因为趴在雪地里太久,老班长的棉衣都被雪水濡湿了。山风一吹,冻得他瑟瑟发抖,就连眉间都泛起点点冰霜。时至今日,那位老班长的名字父亲早记不得了,但高原军人的样子从那时起就刻在了他的心上。

跨过唐古拉山,进入藏北无人区,父亲的高原反应愈加剧烈。他努力地让自己睡觉,可一路的颠簸,加上刺鼻难闻的汽车尾气,根本睡不着。听说喝水能缓解高原反应,可因为只有停车休息才能上厕所,又不敢多喝,只能在难受得紧的时候,他才拧开水壶抿上一口。在父亲的记忆中,那是进藏途中最难熬的日子,每天一出发,所有人就盼着到兵站休息。

“1个多月,从四川简阳到达西藏山南,我感觉像走了一年!”父亲嘴里“吐”出的叹号,让我忍不住插嘴:“现在,我们西藏的条件可好多了。不仅通了高速公路,哨所还盖起了保温哨楼,国家电网也牵到边防一线,官兵用电‘吃’上了‘皇粮’……”

听我如数家珍般讲述新山南的好,父亲高兴得频频点头。他抿了一口酒,继续他的回忆。

当兵两年后,父亲“转战”贡嘎。天天看着飞机从营房上空飞过,他的心直痒痒:“什么时候,自己回家时也能坐上飞机啊?”那时候,一张机票150多元钱,对一个月津贴才10多元钱的高原官兵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除去日用品花销,一年下来也攒不到100元钱,坐飞机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

“老山南”父亲的梦,于我们这一代“新山南”早已成为现实。如今,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官兵休假探亲进出西藏都是乘坐飞机,再也不用受颠簸之苦。今年春节,我妻子上高原探亲,早上杀好的土鸡,到了山南新鲜依旧。

2006年7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通车,父亲守在电视机旁全程关注。“机票太贵,坐火车去西藏也不错。”一旁的母亲嗔怪:“一大把年纪了,老实点吧,还去受那高原反应的罪干什么?”她哪里懂得,“一日为高原军人,终身难舍向往雪域”的情愫。

其实,父亲早有计划,去西藏时坐火车,回来时再乘飞机,一来高原反应没有那么严重,二来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找寻逐渐褪色的记忆。

的确,父亲慢慢老去,好多事情都不太记得了。我趁机发起新一波鼓动:“您再不去,可就真的什么都忘了!”“哪儿能呐!我很清楚地记得我们营区前有一座钢架桥,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父亲满脸不服老的表情。

父亲所说的钢架桥在加查县,我曾实地去考察过。那桥已经不允许行人通过,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过往车辆川流不息。在它不远处,雅鲁藏布江奔流向东,依江而建的川藏铁路拉林段施工现场,工人们紧张忙碌,一座座桥墩如雨后春笋……

“老山南”和“新山南”,都期待着早日在雅鲁藏布江畔——相聚!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