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雄鹰勇闯生命和飞行“双重”禁区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部作者:钱晓虎 黄宗兴 吴世科 于光彤责任编辑:乔梦
2018-11-13 13:09

●巡航高度:4200米

砺兵卡拉奇古:雄鹰换羽振翅未来战场

1个多小时的惊险航行,两架直升机稳稳降落帕米尔高原某机场。我们在高原机场保障点作短暂休整后,继续巡航旅程。

连绵的雪山映带左右,蜿蜒的大河就在脚下。我们沿着美丽的河谷向南飞翔,迷人的牧场、成群的牛羊不时进入眼帘。

“前方500米发现敌防空火力点,迅速规避”“1号机降点发现敌临机设障,机降方式改为单轮着陆下”……命令传来,演练拉开序幕,顿时打破了一路的平静。

说时迟那时快!两机组快速反应,先后实施蛇形机动、掠地飞行等高难度动作,突破敌层层封锁,成功完成机降演练、舱门射击任务。

“利用日常训练、专项演练等时机,探索实践跨域、突防、机降、夺控等战法运用,紧盯‘空地一体、主战主用、全域使用’的转型建设目标,不断提升备战打赢能力。”机长张江林介绍。

去年10月,该营由原来的飞行大队整编而来。作为运输直升机营,在低空作战担负着快速立体机动、纵深机降作战等任务,从助战到主战,他们深感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山谷发现敌特分子,命令你部快速出动。”此刻,演练仍在进行。在一个名叫卡拉奇古的开阔地段,编队降低飞行高度,盘旋一次、两次、三次……机长张胜健最终确定“敌特分子”主要位置。随后,两机迅速散开,从山谷两侧分头迂回。当直升机下降到10米高度左右,舱门打开,一根绳索飞下,战斗人员快速完成模拟滑绳而降,按照预定编组迅速展开,搜索清剿。

演练中,张江林使用的一张发黄的航空地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识特别显眼,有的是界定点,有的是利用隐蔽的山脊线,有的是遇到过险情的雪山口……对于自己的努力,张江林这样解释:“如果继续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不谋打仗,将来到了战场,只能是敌人的活靶子。”

如何从“能飞”到“能打”、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制胜”?如何实现“空地一体、主战主用、全域使用”?……今年年初,新的转型建设目标吹响了全营官兵实战化训练“集结号”。

机长张胜健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在戈壁、大漠、峡谷、高原等野外复杂生疏地域完成了直升机超低空机降、高原高寒地域低空载人、夜间野外机降等高难危险课目训练任务,年度飞行训练时长较以往增加了近1倍,与多支兄弟部队反复磨合,形成相互促进又密不可分的战斗集体。

●巡航高度4600米:

空巡瓦罕走廊:边关如铁更有界碑巍峨

“从卡拉奇古右转,顺着河谷一直往前飞,就能到达边境线!”完成演练,张江林指着右侧窗外的雪山峡谷,显得有些兴奋。

沿着库尔干河拐过一道山口,就进入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谷——瓦罕走廊。瓦罕走廊东西贯通,是连接中阿两国边境的重要通道。直升机随着瓦罕走廊向西飞驰,峡谷地形随着两边山势的升高逐渐抬升,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

“那是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塔吉克语为‘充满绿色的走廊’。”张江林熟练地与我们分享着航线下的每一个标志物。或许,这个名字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我们透过舷窗看到:在这荒原雪岭,陪伴边防官兵的只有冷峻的雪山和峭壁,没有丝毫绿意。

再往前,就临近中阿边境海拔5844米南瓦根基达坂,它像一队横刀立马的将士,横亘在两座雪山之间。从空中俯瞰,边境一线界碑、铁丝网清晰可见。铁丝网的另一侧,就是邻国阿富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