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在陆军第47集团军某装甲旅的官兵脑中已经开花结果。一批由基层官兵亲自动手制作的革新器材走向训练场。而在训练过程中,操作不方便、性能不完善、器材易损坏等问题接踵而来。
前不久,单位领导发现,个别连队革新器材数量攀升迅速。但多数华而不实,存在“秀”的成分。只能看,不能用,这样的“花架子”必须摒除。用得少,看得多,使得创新后劲不足,在创新与实践中存在脱节现象。
让革新器材走向训练场,既是对器材的检验,也是对创新精神的肯定。训练初期,官兵们对这些“新”器材无从下手。操作上必须由专人进行讲解示范,从讲解到使用需要很长的周期。
瞄准、击发。然而报警灯并没有闪亮,装甲步兵营自主研发的步枪模拟训练系统就这样因为无法在夜间完成精准发射而被打入“冷宫”。
坦克五连的革新成果“悬挂式限制杆”虽然解决了以往保障压力大、训练效能低的难题,却亟需完善声、光设置,满足夜训需求。
该旅坚持以战斗力标准审视问题,新器材开发出来以后,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对革新器材进行“升级”的工作迫在眉睫。
将工作分到营连,在日常训练中组织大家学习交流,在使用中发现短板。让“草根的智慧”在训练场中结出硕果。中士赵刘超突发奇想,为革新器材撰写操作手册!几张简单的小卡片,解决了让人困扰的大问题。
单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器材评估,收集战士们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存在哪些不方便、还有哪些功能不全。采集到足够的信息后,各营连组织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升级”,将官兵们的“土”革新器材,注入高科技。
如此反复创新,反复修改。很快,一场为集成革新成果再革新的活动悄然展开。
据了解,该旅官兵结合训练实践逐一把脉会诊, 10余项小发明被整合为7项成熟器材推广使用,5项革新成果重新“回炉”实现功能升级。一项项革新器材重新回到训练场,为训练成绩的提高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