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
战车不是无情物,战车认识最懂它们的士兵
刚刚落定的尘埃,瞬间又被坦克履带碾压、搅动、飞扬。3.75公里训练场,再次笼罩在弥天尘雾里……
铁甲战阵里,郭峰左拍拍,右摸摸,眼神充满温柔。这170多个铁砣砣“战友”的脾气秉性,他太熟了。谁每天跑了多远,谁渴了、谁饿了,谁爱发脾气、谁爱生病,全在他心里。
训练场一侧,一辆坦克好像出了点儿故障,发动机的声音有些异常。郭峰走过去,侧耳倾听。
哪儿的毛病?郭峰和教练员们一起探讨。“应该是单缸不工作。这种声音,就是这种故障的典型异响……”大家都俯耳,人人都佩服。
有一年,总部教学质量评估前夕,3辆坦克突然“趴窝”,请工厂专家来修已不赶趟,郭峰想法大胆:“自己拆开修!”
当时,基地不具备修理该型坦克的条件,动一动,风险巨大。大家都犹豫时,谁也没想到,郭峰花了一个昼夜,拿出一份具体到每个零件的“抢修计划”;又一个昼夜,郭峰带领攻关小组拆开2万多个零件,摆了半个操场……10天后,重新组装起来的坦克呼啸着冲上训练场。
大家都惊讶——郭峰干了件前人没干过的事。
大家都服气——这件事干得让人充满遐想与赞叹。
这种惊讶,郭峰制造过不少。一天深夜,基地突然接到某工厂打来的电话:某新型坦克出现问题,想请教郭峰。
师傅请教徒弟?
郭峰二话没说,和师傅们一起钻进了修理车间。一周后,厂家不仅完成了急修任务,还采纳了他7条革新建议。
参与这次抢修任务的老师傅们惊叹:真想不到,一个战士竟然掌握这么多的装甲“秘密”!其实,令厂家更想不到的,是郭峰在与坦克打交道的5000多个日夜里,完成了对3代坦克、4种车型驾驶与修理技术的“学霸式”掌握,不论电路油路发动机,不论保养抢修大中修,他手里有绝活、胸中有底气。他的“著作”《坦克常见故障诊疗手册》被许多部队视如法宝……
至17:20,据记者简单统计,郭峰一下午伴随保障的18辆坦克,4辆出现故障,郭峰都手到病除,排除故障率100%。
一次次铁甲呼唤,一次次妙手回春,让人叹为观止。
时光飞快,抬头望时,已是晚霞满天。
深夜
军营里有不熄的灯光,士兵心中有永远的守望
18:00到20:00,洗漱,晚餐,看新闻,郭峰一天来最长的一段闲暇时光很快流逝了。他站起身,走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一个士兵的工作室?是的,这是这个基地的骄傲,就像一个非常现代意义上的“孵化器”,“郭峰工作室”创造着一次次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革新与创新,引领着技术进步与飞跃。
这个“工作室”,一头是一个摆满专业书籍的“学术间”,一头是摆满模拟器材、革新成果的“兵工厂”。
这个“工作室”透出的灯光,饱含着一个士兵的夙兴夜寐、时不我待。这灯光照亮的,是郭峰们立足今天、眺望明天的“瞭望台”“实验田”。
在这里,郭峰和他的技术团队攻克了12个训练保障难题、10多种新装备训法、32种应急修理方案,其中3项成果填补了全军空白。
在成堆的奖杯、小山般堆积的“郭峰创造”成果汇总之间,工作室成员、技术员边志伟随手打开一份技术创新项目文本,这里面,记载着他们对坦克野外抢修的重大贡献——
坦克一旦在训练场“趴窝”,应急抢修是个大难题。面对这个困扰作战部队多年的难题,郭峰提出“利用牵引车实现动力舱野外吊装”。
想法一提,举座皆惊!这办法,太大胆,太冒险。郭峰和战友们远远躲开质疑与坐而论道,默默踏上攻关之路。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失败中爬起,多少次几乎绝望放弃……但最后他们还是迎来了胜利——不仅实验成功、规范定型,而且把这一难题从教范规定的4小时缩短为1小时。这个贡献,让坦克作战的许多新战法设想有了技术前提保障,为一线部队直接提供了新质战斗力支撑。
在一大堆革新工具面前,记者随手抓起一个凹凸不平的钢条,这是啥?
坦克发动机分油盖进油管螺栓松动漏油,是坦克最常见的老毛病。由于现成工具无法触及,为了这个小毛病,多年以来的惯例都是起吊一吨多重的发动机系统,然后拧紧那个螺栓。吊装过程,约需6个人作业3小时。而拧动那个螺栓,也就只需3分钟。
“拧动一个小小螺栓,要先起吊整个的发动机系统?”
郭峰的质疑,是一个士兵的习惯,更是面对实战化的评判与考量。解决的过程并不复杂,他将10余个弧度集中起伏于一根钢条,创制了这个独一无二的扳手,让那个深藏的螺栓伸手可及——只需3分钟,甩掉了那恼人的“3小时”。
工作室共有七八位成员,他们有一个共同感慨:郭峰心里,装的可不仅是手中的坦克,而是天下的坦克,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的“前世来生”……
夜深了,灯光依然,这群年轻的士兵,正在探讨新的课题。
一弯下弦月,在窗外升起。月亮之下,一个小小的车间在沉思,一个用士兵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战斗,一个士兵带领的创新群体在远眺——战争打响之前的夜晚,他们在战争准备中度过……
这是郭峰的一天。这是像郭峰一样的士兵度过的每一天中的一天。
郭峰的明天依然从凌晨4点开始。他和他的战友都在迎接下一个黎明,下一场战斗……
摄影:本报特约记者 张坤平
图片合成:方 汉
制图:高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