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大漠,热浪翻滚。担负保障数百人饮食任务的郝岩勇,每天天刚亮就起床生火做饭,晚上还要加班准备第二天的食品材料。长时间的加班加点,加上水土不服,让他疲惫不堪。
战友劝他休息两天,他说:“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我这时若是卧床休息,岂不是当逃兵?”联演一个多月,他没有请一天假,没有误一次饭。
血性在牺牲奉献中彰显
这是发生在保管队历史上的一个感人故事:1973年9月的一天,2号洞库17号油罐罐顶上方突然塌方,大量汽油溢出,情况十分危急。时任队长祝士珍率先冲进洞库组织抢险,安全回收1000多吨油料,但因吸入过量有毒气体,祝士珍献出了宝贵生命。
英雄虽离去,精神永不倒,激励一代代保管队官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储存过油料的油罐里,残留着大量有毒气体。为了保证油料质量,官兵需要经常清洗油罐。每次清洗油罐,代理排长葛延国总是第一个上。入伍13年来,他不知清洗了多少次。
“明明知道油气对身体伤害大,也没想过往后退一退。”面对妻子的“埋怨”,葛延国总是嘿嘿一笑:“好歹我也带个‘长’,总不能让战士先往前冲吧。”
“在保管队官兵的心中,保护油料安全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仓库领导告诉记者,2012年的一天早上,驻地发生山林大火。火势借着大风,渐渐逼近储油区,形势万分危急!
保管队紧急出动,官兵奋勇扑火,眉毛烧着了,手上起泡了,胶鞋烫化了,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近9个小时连续奋战,终于把大火死死阻隔在储油区外。
(《解放军报》2014年10月24日 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