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第四军医大学的信念:不忘白大褂里面是绿军装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智军 檀琳责任编辑:刘航2014-10-23 02:02

特殊的战场环境使颌面战伤在爆破伤中占有很大比例。为此,他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攻关,共同研发野战条件下口腔治疗智能机器人。在后方专家的监控下,这种机器人可自行确定颌面伤员牙齿缺损的最佳修复方案,现地完成补牙、镶牙、种牙等高难度、高精度操作。

现代战争新型武器的大量涌现,给军事预防医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校军事预防医学系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在放射医学、卫生防护方面建立起紧贴实战的实验室,在电磁损伤防护、应激心理反应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低温低氧复合实验舱被教育部评为重点实验室,其研究成果为基层部队开展相关训练提供了可靠依据。

从三项科研成果看责任担当

今年暑假,该校专家医疗队来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巡诊,教授雷伟发明的新型军医战救背囊深受官兵喜爱。背囊中装的器材与以往大不一样,其中含纳米银辅料的新绷带能迅速止血,伤员自己缠上两三圈就行了,告别了绷带包扎里三层外三层、止血效果差的现象。

雷伟在巡诊中发现,卫生员常常为携带抢救器材的数量和种类而苦恼:带多了背囊装不下、背不动,带少了又不够用。他和同事多次深入演兵场调研,研制出集包扎止血、固定后送、呼吸重建、循环重建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背囊,一名卫生员就能轻松携带,可满足战场环境中快速、高效处理伤病员的需求。

抢救伤员常常少不了输液,而传统的吊瓶输液方法很难在战场上进行。徐礼鲜教授经过攻关发明了微型便携式多功能自控输液器,改变了已沿用多年的传统输液方式。这项发明首创膜盒输液方法,融自动控制、微电能等新技术为一体,对微小气泡能自动识别、锁定和排放,具备动态预警、可视、定量、调温、过滤等功能,战士无需吊瓶自己就可以给自己输液。该发明获国家专利4项、国际专利两项。

传统的防毒面具笨重且让人感到呼吸困难、听力受限,影响作战训练质量。毒理教研室主任海春旭在基层调研发现这一问题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某新型防毒面具,不仅使防毒效能有了质的提升,其主要部件置于背部轻便小巧,还具备主动送风功能,使呼吸顺畅、听力不受影响。对此,该校领导说,军医大学当然要出论文、得大奖,但再大的奖也顶不上官兵的赞赏。

(《解放军报》2014年10月23日 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