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时代,创新手段,让“两个经常”魅力长存
大学生士兵王克久潜伏阵地两昼夜,对“敌”目标准确侦察定位,及时传回情报;四级军士长李小龙驾驭某新型导弹车跨沟壑、越丘陵,实施远距离攻击,发发命中……
野外训练间隙,某旅二营播放官兵自己拍摄制作的微电影《对抗场上的风采》。观影过程中,组织者不时引导,官兵们争相发言。随着“开始训练”的口令响起,战士们又像小老虎一样冲向沙场,个个劲头十足。
“微博、微电影悄然走近官兵,已经和网络一起成为两个经常性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旅政治部主任王悦介绍说,“微教育”看似内容零散,时间也不长,但形式新颖时尚,符合年轻人胃口,有利于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微课堂,官兵人人登台,三言两语抒心声;微电影,捕捉训练点滴,查缺补短谋打赢;微博中,畅谈学习体会,共话强军梦与军旅梦……各部队创新方法手段,为两个经常性工作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某旅战士小孙入伍前是个“网虫”,入伍后业余时间特别爱玩网络游戏。指导员黄凯灵机一动,宣布在全连开展“光荣使命”电子游戏对抗赛。这让小孙找到了用武之地,此后他自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钻研技战术上,网上战术被他一一挪到网下现地检验。
7月上旬,在上级组织的班组对抗中,小孙的多个战术思想得到运用,受到通报表彰。
“时代不同、条件不同、对象不同,工作的方法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杨笑祥认为,只有紧贴实际,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两个经常”才能与官兵思想同频共振。
在训练任务加重、官兵心理问题增多的情况下,这个集团军赋予两个经常性工作心灵“按摩师”的作用——通过缓解心理压力、搞好心理调节,培养官兵健全人格和坚强性格。
不仅如此,为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他们采取多种手段设置逼真实战环境,让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等场景真实呈现在训练场上,提高官兵战场心理适应能力。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鲜红的“血浆”四溅于地,“伤员”倒在地上痛苦呻吟……头几次踏上模拟战场,不少战士心里还真有点打鼓。但随着在逼真战场环境下训练量的增加,官兵们不仅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实战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