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保障的战斗之“力”
开掘保障的战斗之“力”,必须让“每一个铜板”都实现投向科学。
采访中,军区联勤部财务部副部长陈鹤立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们推行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就像一个“大口袋”,把部队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资产活动的各个部位、经费支出的各个末端等全部装进去,实行“扎口”管控,并由此实行“预算一个盘子定、账户一个部门管、资金一个渠道供”。
“大口袋”管出了大效益。这种保障资源的“集中归口、集中存储、集中统管”措施,实现了保障资源的“集中投向”。近年来,广州军区战场项目所需的经费和资源,几乎都是从“大口袋”里集中调剂出来的,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战斗力建设。
平时集中“管”,战时方能集中“保”。他们着眼未来战场资源保障高度聚合的实际,大力建设与之匹配的集中保障机构和队伍:野战银行、野战加油站、野战医疗队……他们集中经费和资源,在某部建成“野战地面立体库房”,保障效益大幅提高。
资源融合出保障力,更能服务战斗力。他们以担负全军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模式改革试点任务为契机,探索出野战医院与部队卫生部门“人员联训、技术联接、服务联动、信息联通”的联合保障模式。据统计,他们先后与2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挂钩帮带关系,安排100余名专业医生到部队代职,为基层培训500余名医疗卫生骨干,使野战医院和部队卫生部门融合成平战一致的“卫勤保障联合体”。
保障资源取之于市场,更要用之于战场。联勤部规定,所有面向市场的医院,每年必须拿出30%以上的收益,投入到为兵服务和军事斗争准备上。武汉总医院建成数字化医院,每年节约成本数百万元,70%都投向了战场项目建设。
此外,他们还探索军民融合式资源保障模式,大力开掘市场蕴藏的战时资源保障潜能。近年来,先后遴选300多家地方企业纳入“战时物资资源库”,并与重点供应商签订应急采购协议,为战时物资应急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