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卫生所的医护人员都会为名老干部巡诊医疗
中国军网6月27日讯 王志龙 郭 彬 毛秀国报道:“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的爱戴和拥护。
近年来,南京军区联勤部上海干休所党委“一班人”学习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真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凝神聚力干事业,把一个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干休所带进了军区先进行列。老干部纷纷夸赞道:“真像我们当年创业一样!”
连日来,笔者走进这个在短短3年时间内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干休所,探寻党委“一班人”带领官兵和职工弘扬优良传统践行群众路线的典型样本,寻找“最美群众路线的实践者”。
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读报下棋,提高了老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
老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者”——
像他们当年那样敢为人先创一流
“在工作上勇于开拓创新,人人争创‘第一等的工作’,这是当年苏区各级干部的崭新风貌。”离休干部王军的话,成为干休所党委“一班人”的动力源。他们走近老干部,学习老干部,明白一个道理:老干部戎马倥偬,舍身为国为民为民族解放,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者”,我们必须把好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干出第一等的工作。
前任所长王广义谈起在干休所工作的体会,满怀深情:“和老干部生活在一起,可以吸取精神上的‘氧分’。”初到干休所时,脏乱差的营区环境,曾让王广义倍感压力。在与老干部的接触中,他发现老干部爱学习、讲政治、原则性强、不提过分要求;遇有集体活动,都积极参加,决不推托;个人有困难,自己能解决的决不给组织添麻烦。
“他们可敬可爱,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仰望,也更加坚定照顾好服务好老干部的责任。”对此,干休所政委吴秋荣深有同感。
老干部的忠诚与坦荡,净化着大家的心灵。老干部王志昂在弥留之际,吃力地转着头,像是在四处找人。当王广义将耳朵凑过去,老人用微弱而含糊不清的声音对他说:帮我把党费给交了。在场的人听后无不为之动容。
每当想起此事,王广义的鼻子总是酸酸的。谈到自己不顾颈椎疼痛组织营区建设改造、为老干部利益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时,王广义显得十分平静:“和老干部相比,我做这点事算什么。”
感情源于心灵的共鸣。干休所党委“一班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不懈奋斗的激情。这些年,干休所建设每年有新进步,每每遇到困难,党委“一班人”也常以老干部的人生经历自励,攻坚克难。
过去干革命,现在搞建设。在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他们将干休所从大杂院变成“花园营区”,从旧房子变成了“小洋楼”,让老干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先后有10多个兄弟单位干休所带队前来参观学习……
整理翻修后的营区如同“花园酒店”
老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评判者”——
像他们当年那样锐意进取求作为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当年这些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干休所党委“一班人”贴着心窝子关心老干部,老干部发自内心感慨:“比我们的子女还孝顺,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采访期间,在干休所会议室的墙上,一组新老照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3年前,这里好像一个大杂院,与繁华的大上海格格不入,上级工作组来检查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如今,长满“牛皮癣”的一幢幢老房子变成了欧式风格的“小洋楼”。
“组织派我们来,不是守摊子,而是创新业。”王广义告诉笔者,新的党委班子上任后,下定决心改善老干部生活条件。他们借上任之机,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向他们介绍上级党委对加快干休所建设发展的决心和干休所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对老干部们提出的疑问,所领导现场一一解答。
2010年9月,干休所组织老干部参观全军“先进干休所”——南京军区无锡干休所,组织到上海崇明大桥感悟改革开放成果,聆听专家讲述上海发展建设规划,让老干部看明白“一班人”干事创业的信心。
在推进营院整治中,“一班人”注重化解矛盾,遇到楼上楼下意愿不一样、家庭内部意见不统一等问题时,一家一户上门解释劝说,反复宣讲政策规定,充分征求老干部意见,让每名老干部都放心满意。
老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对干休所党委“一班人”的工作干得好坏最有“评判权”。干休所让老干部担任“作风监督员”,在工程建设、大项经费开支、立功受奖工作中,请他们现场监督。
2010年底,所里为了方便老干部上下楼,决定为所有老干部统一安装电梯,并上门到每家每户听取意见,历经半年多调研论证。所长于年义介绍,原先计划按照2户一梯的标准安装电梯,但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由于房屋前后间距不足,这样会影响一楼住户的采光。
为此,在全面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后,所里将2户一梯的方案改为1户1梯,将原先准备放在房屋中段的电梯,改为放到房屋两端。修改后的方案工程费用虽然增加了,却实实在在解决了老干部后顾之忧,让老干部真正得到了实惠。
每天早晨,干休所两名主官亲自为老干部打饭
老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见证者”——
像他们当年那样以身作则树形象
过去,老干部戴着草帽进农户访贫问苦,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扬。“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这一口号,后来在延安发展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老干部张伯乐告诉笔者,如今在干休所干部的身上,好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王广义真是我们的大孝子,他把我们看得比亲生父母还要亲、还要重。”老干部刘殿武介绍,王广义当所长3年,老干部们锻炼有场所、出门有小车、吃饭有食堂。“我们老同志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惬意日子,平时连做梦都会笑。”
“每天早上7时,所领导都会准时在食堂帮厨,给老干部打早餐;哪家有事,一个电话,他们立即赶到;这几年干休所搞营房整修,他们每天跟踪检查,确保质量。”老干部王军感慨地说:“这样的干部,才是党的好干部,才是忠实走群众路线的实践者。”
“在干休所工作,我们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把老干部当亲人。”为了每天早晨给老干部打早餐,于年义上任后,每天提前一个小时起床从家里步行到干休所。这个习惯,干休所的所长和政委一茬茬“接棒”下去。事情虽不大,却向全体官兵和职工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这是一个干事业的好班子。
在干休所采访,笔者无意中得知,政委吴秋荣的母亲去年8月14日,在家不小心摔伤入院治疗已经10多天了,虽然老家离上海不到两个小时车程,可他一直忙得都有没时间回家看一眼。直到老父亲过八十大寿的当天晚上,才急匆匆赶回去顺带接母亲出院。第二天早晨,吴政委又准时赶到食堂,为老干部们打早餐。
领导作表率,群众还能站着看?从所长、政委到班子全体成员,人人都是精神振奋,干劲不减。干部、战士和职工在工作上铆住劲、抢着干,以往出操请假、上班串门的现象已销声匿迹,大家围绕工作忙成了“一团火”。
张老伯的晚年生活充满“时尚元素”
老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享受者”——
像他们当年那样情系百姓谋幸福
“老干部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照顾好这些共和国的功臣,是党交给我们的神圣职责。”干休所党委“一班人”时刻鞭策自己:和平年代,为老干部服务没有多惊天动地的壮举,关键是日常工作中真情付出、点滴融入,从一件件小事中折射出党的关爱、党的温暖、党的作风。
如果说住上“小洋楼”,用上“新电梯”,是关爱老干部的“大工程”、“大手笔”,那么流淌在老干部心中更多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关爱。
在老干部中,流传着三个“爱心”故事。
——“爱心饭菜篮”。装馒头有篮子,盛豆浆有保温瓶,打稀饭有不锈钢桶,每个器皿贴上老干部的名字。所领导看到老干部和家属打饭时常常拿着碗碟,便专门配发带饭盒、保温桶于一体的多功能篮子,方便老干部携带。
——“爱心斑马线”。过去,干休所出门就是大马路,车辆来往多,老干部总要走到马路尽头的斑马线才敢过街。所领导6次到地方交通部门协调,多次打电话沟通,最终以诚心感动了交管部门,破例画了一条斑马线。
——“爱心晾衣杆”。整齐规范的铝合金收缩晾衣杆美观又实用,老干部张伯乐说:“过去老式晾衣杆要两个人把衣服套到杆子上,再合力送到固定支架上,费时耗力,还容易闪腰。”一个小细节,干休所领导关注到了,专门给每家安装了收缩晾衣杆。
“没想到这届班子这么能干事,没想到单位变化这么大,没想到我能享这么多福。”张老连用三个“没想到”表达对党委“一班人”情系百姓真心服务老干部的感激之情。
老干部大都处在“两高期”,为老干部服务拖不起等不得。3年来,干休所从建立“医疗健康档案”到安装新型“安康通”呼叫系统,从开通网络远程会诊系统到换发“爱心救助卡”,从公共区域安装不锈钢扶手到设计配发“放心药盒”,从制订“个性化菜谱”到推出“一元钱温馨早餐”…… 每一件事都办到老干部的心坎上。
“当年老干部对党的事业的如山承诺和如火激情,是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法宝。”干休所党委“一班人”凭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实现了干休所整体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实现了由满足老干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由传统的共性化服务向个性化、亲情化、精细化服务转变,老干部生活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满意度来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