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营,如何打开体系制胜之门
聚焦新疆军区高原驻训部队合成营训练的探索

视角之一
兵种要素,延长的手还是拓展的脑
新闻案例
空中铁骑探寻“地面兵法”
“这场复盘本就是一次洗礼!”新疆军区某陆航旅副旅长邢春明如是说。
其实飞行员们有些不情愿——昆仑之巅的一场合成营演练刚刚落下大幕,陆航分队的飞行员们就被旅里安排来到防空分队的营区里一同进行演练复盘。
“家丑干嘛要跑到别人院里晾?”“他们在地上跑,又不懂飞行,能帮咱们分析个啥?”
“但人家最懂怎么打我们,对咱们的软肋看得准!”面对飞行员们的议论纷纷,邢春明一语破的。
难怪飞行员们气闷,这一仗他们打得纠结——飞抵预定地域后,战机立刻爬升,然而俯冲攻击的“拳头”还未伸出,就被“敌”发现!霎时弹炮齐响,直升机被判“击毁”。
面对失利,飞行员们满是疑惑:前期摸索出的低空突破防空雷达的战法,在去年的对抗中屡试不爽,缘何这次就失灵了呢?
答案揭晓:防空分队利用信息系统,有效整合了探测要素,形成预警合力,有效弥补了雷达探测盲区。
一只凶猛的猎鹰对猎物的变化没有适应,最终只能饿死。一支部队对敌人的战法不能以变应变,战场上就会被吃掉。
“合成作战的各个要素之间,不仅是延长的手,更是拓展的脑。我们不仅要在作战中借助各要素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借助他们的作战理念启发我们自己,不断创新战法,追求作战效能的最大化。”陆航旅领导的思考还在延续。
这次失利,也给陆航官兵上了一堂生动的实战课。他们随后派出76名干部赴防空旅当兵锻炼,上炮位、进方舱,在矛与盾的角色转换中探索梳理新的战法。
一套联教联训的方案也随之出炉:定期组织战法研究小组研讨交流;在训练中采集的海量数据实行共享;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机关干部到对方部队学习;每年利用野外驻训实现常态对抗……
新闻案例
车管助理导演“兵阵之变”
一场合成营演练大获全胜,新疆军区某师领导却把第一功记在了师保障部车管助理陈超身上。
因为他担纲制定的机动计划,是合成营演练的一个亮点。“这是被逼的呀!” 陈超坦言,是高原的作战训练环境把自己逼上了前台。
过去,机动计划主要由作训部门制定,与车管助理基本没有多大关系。然而此次,一切都变了。
此次演练,全程要翻越4座“猴子都爬不过去”的雪山达坂,走过行程600多公里的高原“盘山路”,难度可想而知。
以往,在各类演习中一直当配角的车管助理,一下子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方面,高原道路狭窄,山高谷深,弯多坡陡,重型装备速度慢、启动难……另一方面,敌人信息火力一体攻防,发现即摧毁,不能快打快撤就会成为敌人的好靶子……
“其实,未来战斗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今天是配角,明天就可能是主角,指挥员必须具备‘会谋划全局、能合成指挥’的能力。”陈超说,合成营演练中,作为配属运输分队指挥员的他,走到了制定进攻战斗计划的台前。
巍峨昆仑,伸手抓云。在海拔5000米的麻扎达坂上,他们小规模编队、大间隔跟进,从容应对各类突发情况:道路被炸、卫星过顶、通过染毒地带……
铁甲奔驰,沙尘滚滚。战斗打响,平板车在狂风中,“身背”各类重型装备向海拔5000多米的战斗地域挺进,展开火力突袭后,又以迅雷之势旋即撤离……
“合成营作战,对指挥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走出硝烟的陈超感慨地说:“在未来战场上,合成营的每一个要素,不只是多出来的手,更应该是多出来的脑袋、多出来的思维。只有真正凝智聚力,才能把握更多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