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沈阳军区某炮兵团采集百组数据构筑防冻防红外雪野掩体

来源:新华社作者:马令责任编辑:吕欣彤2014-01-14 17:37

新华社长春1月14日电程成马令)13日下午,踏着厚厚的积雪,记者跟随沈阳军区某炮兵团来到他们组织冬训的林海雪原深处。

“我们正在组织构工科目,也就是在野外修建掩体和工事的训练。”在一处林密雪深的山地,随着团长齐瑞臣下达“疏散隐蔽”的口令,身着雪地伪装服的官兵以及火炮等装备很快消失在茫茫雪野。

记者走近观察才发现,一条雨裂沟两侧隐藏着火炮掩体、值班火炮阵地、人员崖孔、立射堑壕等10余种雪地伪装工事。

当接到雪野宿营的命令,官兵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记者看到,在一处下凹的雪坑内,2名战士正拿着卷尺测量冻土层,并不时记录着数据。

“冬训这么多年,在冻土构筑的工事早有标准了,

为什么还要反复测量?”记者提问。

齐瑞臣介绍说:“气温降低一定幅度,对作业方式、爆破手段以及构工方法等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必须在训练时掌握更多的数据,精确各种温度下工事构筑的具体标准,战时才能拉得出、藏得住。”

齐瑞臣介绍,严寒条件下,火炮的机动性能下降,给工事的隐蔽、伪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们采取研讨作业方式,认真采集数据、科学实验论证,针对不同土质、不同天候条件,已总结出100多条修筑工事的应对策略,仅这次冬训为修筑工事就采集了百组数据。

天色渐暗,室外温度下降至零下32摄氏度,记者钻进一个“猫耳洞”,洞内的温度计却显示为零下3摄氏度。 

“‘猫耳洞’可不是乱挖的,什么地质、什么温度,应该挖多深,才能既保暖又能避免被红外侦察设备发现,有很多说道。”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齐瑞臣又指着洞壁涂抹的一层土黄色混合物说:“这是一种新型的有机材质,与泥土按比例混合后涂在洞壁,一个班住进去,仅靠身体散发的热量,就能很好地使温度提高。”

夜幕落下,风声响起。官兵们酣睡在平静的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