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标准化,体系作战的燃眉之急

——驻广州战区部队实战化训练新闻调查之二
作者:夏洪平 魏 兵 特约记者 石斌欣责任编辑:卢建霞2013-12-10 15:07

直刺苍穹。薛 凌摄 

新闻视点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标准化,解决好了就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不解决就是体系作战的“死穴”。

●我军亟待解决的标准化缺位,是“成长的烦恼”,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用发展的思维去解决发展问题。

●推进标准化,必须全军一盘棋。各军兵种的“本位主义”藩篱不彻底拆除,三军就难以瞄准同一个靶心。

装备的技术体制、软件标准不统一,基础数据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信息烟囱”林立。统一标准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标准化,不是“法宝”就是“死穴”

两舰相邻,喊一嗓子都听得见,作战数据却不能畅通传递——海军某支队官兵至今记得,那一次海上训练考核中的尴尬一幕。

编队由4艘舰艇组成,两艘是国产新型舰艇,另外两艘是老装备,两艘新舰之间一链相连,两艘老装备也能互联互通。但是,4艘舰一起组网时,却由于信息系统技术体制不是同一个标准,无法联通。

“就像两条高速路的交汇口是一座独木桥,再好的司机也只能踩刹车。”编队指挥员心急如焚。

能不着急吗?试想,如果这里是真正的海战场呢?

踏访座座军营,记者发现,种种标准化缺位的现象,卡住了战斗力生成的“脖子”——

装备型号繁多,零件互不通用。第二炮兵某旅紧急拉动,300多台车辆装备,竟有90多种型号,通信营光是发电机就分为12种。旅领导倍感无奈:“这要是上了战场,光是备件就得多拉好几车!”

技术体制各异,往往自设壁垒。某部考核现场,负责调度协调的勤务连长“左右开弓”,一手拿一个对讲机。为啥?因为各自采取不同的特定频段,通信、侦察两个部门的对讲机不能“对讲”。

“信息烟囱”林立,难以互联互通。空军某导弹旅是周边多个友邻部队的战时防空领头协调单位,但他们的指挥信息系统与兄弟部队不能兼容互通。“真到战时,各自为战,也意味着被各个击破。”该旅领导叹息。

考核标准不一,令人无所适从。年初至年末,某旅先后3次迎接上级考核,但是每次考核标准都不相同。官兵困惑不已:如果训练考核的指挥棒本身忽长忽短,部队如何能找准实战化训练的标尺?

数据管理分散,不能聚沙成塔。大数据时代的战场上,数据就是子弹。但是,我军数据库建设明显滞后,按什么标准建库,按什么标准入库,数据分享有哪些原则,都缺少统一规范。

登高望远,未来作战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而标准化正是体系作战的基石。没有标准化,即使拼凑出了作战体系,也无法产生精准的末端执行力,不过是沙上建塔,风一吹都会倒,怎么经历战场的硝烟?

“标准化问题,解决好了就是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不解决就将成为我军未来体系作战的‘死穴’。”一位将军的话斩钉截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