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陆军航空兵发展建设引人瞩目:首款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列装部队,参加中俄联合军演首次跨越5000多公里转场机动,在粤东多兵种联合作战演练中首次成为战场主角……众多“首次”的背后,一条脉络愈发明晰: 陆航部队正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主用型转变。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实现陆航战略转型,建设一支全域机动的陆军骨干力量,传统飞行保障模式必然面临着全新挑战。飞向未来战场,“腿短尾巴长” 的传统陆航后勤如何适应作战高速机动、快速突击的需求? 远离了场站保障的陆航战鹰如何生存? 陌生地域、复杂天候里,陆航战鹰又该巢筑何方?陆航部队转型,呼唤飞行保障变革。请看一组来自陆航部队的报道。
野战机场承托战鹰翱翔
——陆航某场站探索战时飞行保障模式的一段经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周敬波 通讯员 李云鹏
9月下旬,燕山腹地秋雨潇潇、山高林密。一支由战勤指挥车、通信导航车、工程机械车等10多个专业要素组成的飞行保障分队,风驰电掣般驶进了一处开阔的山谷……
时钟开始倒计时,当战勤指挥车内战场态势显示屏上的时间数字定格时,荒山沟里已经翻天覆地——20多个可保障武装直升机燃油加注和紧急抢修的野战停机坪全部开设完毕。陆航场站在复杂天候、陌生地域开设大机群野战起降点的纪录再次被刷新。
组织这次实战化演练的陆航某场站是全军陆航部队唯一的甲级场站。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野战化飞行保障新模式,先后攻克了10多项保障难题,已连续4年保持优质场次率。
不过,相对于这些荣誉,过去演练中几次“败走麦城”的经历让官兵们更加刻骨铭心——
3年前的一场野战化飞行保障演练中,由于导演部临时将原定开辟野战机场的坐标位移了一段距离,该场站数十个保障要素提前精心布置的战场环境全部作废,结果开设大机群野战综合保障机场的时间被延误,协同作战全面失败。
前年6月,陆航某飞行部队演练破袭阵地返航加油,该场站所有专业分队前出保障。可是,当飞行部队成功破袭后,长龙般的保障车队还正浩浩荡荡行驶在路上。最终,战机二次升空的时间严重滞后……
几次失利过后,场站官兵开始了深刻反思:为何场内保障考核能够屡屡得优,一到野战化保障就连连败北?几番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传统的陆航部队地面保障机动速度慢、保障装备和保障程序复杂,素有“腿短尾巴长”的特点,但随着陆航作战任务由支援保障向主战主用转变,野战化保障中甩不掉的“长尾巴”正逐渐成为飞行部队应急机动能力建设的短板。
如何斩断“长尾”,提高效率?场站领导首先将目光聚焦在规范飞行秩序、优化保障流程上。为此,他们先后制订完善了《飞行三个阶段场站飞行保障实施细则》《场站管理使用手册》《机场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场内和野战保障秩序,明晰了保障流程。
去年中秋,一道紧急命令下达至该场站作战值班室。场站官兵依托优化后的保障流程,奔赴百公里外的陌生地域保障大机群加注航油,比指定时间提前35分钟完成了任务。
今年9月底,总参陆航部组织全军陆航部队近百名飞行指挥和后勤保障骨干走进该场站,现场观摩他们探索飞行保障正规化的做法。众人眼前一亮:该场站着眼战时需求,将原来庞杂的保障队伍编组成数套多能型飞行保障班子;每套班子均以模块化、机动化、积木式的编成方式抽组应急飞行保障力量,可同时担负多机型保障任务,形成了多个能独立执行野战化保障任务的“小场站”。
前不久,该场站受命保障某陆航团3种机型数十架直升机紧急升空执行任务。启动应急预案后,3套飞行保障班子轮番上阵,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过去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保障任务。
“精兵才能高效。”面对应急保障时任务综合性与编组小型化的矛盾,该场站打破专业界限,实行岗位轮换,确保一线保障人员都至少能胜任两种以上的岗位需要。站长李春雨介绍说,目前,场站超过85%的官兵都是“一专多能、一兵多用”。
此外,这个场站还主动联系科研机构完成气象业务系统集成建设,提高了气象预报准确率。他们开发的机载式场务保障箱组和多功能运加油设备,增强了保障要素的机动性。他们关于野战停机坪的设计意见被陆航部采纳后,新型野战停机坪不仅更为轻便,而且搭建拆解时间也节省了一半以上。
沈阳军区某陆航团紧贴训练开展伴随式保障
保障要素沿着航迹配置
■胡又林 解放军报记者 牛 辉
只闻战鹰轰鸣,却不见野战厨房、野战油库、野战医院……10月初,沈阳军区某陆航团在辽南某地组织的野外飞行演练中,新的伴随式保障模式让记者大开眼界。
“此次演练,所有保障课目都要伴随机组执行的任务动态展开,想看保障分队,得跟着直升机飞才行。”在该团场站参谋王帝的指引下,记者在蜿蜒的山路上见到了那些流动在车轮上的保障要素:食品冷藏车、油料补给车、野战医疗车、通信方舱……
“即将进入2号地域,请接收气象信息!”“4号、6号机组燃油告急,请按预案至空军场站补给!”“1号机组两名乘员负伤,野战医疗车前出救护!”在保障车辆编队中,记者看到,尽管空中的飞行演练情况一再变化,地面伴随前行的气象、油料、医疗等保障分队却始终临机处置、快速应对,各保障要素与飞行训练需求全程挂钩、紧密结合。
时近晌午,车队依旧奔驰,但“动态饮食保障车组”里的炊事员却一直忙碌不停。飞行员餐车里水电气灶、空调冰柜、消毒设备等一应俱全,行进时能为数十个机组制作饭菜,停止时能保障多个机组同时就餐。当保障车队抵达临时机场后不久,一架架战鹰刚刚着陆,两种主食和六菜一汤就冒着热气呈现在了官兵眼前。
“建设主战主用型的陆航力量,必须迈过从定点保障向伴随保障转变这道坎。”该团团长郭耀东介绍说,下一步,他们还将探索直升机搭载航食、饮用水及应急油料的随机保障方式,让伴随式保障不仅“跑起来”,而且“飞起来”。
南京军区某陆航团按任务需求编组保障力量
离巢战鹰野外随时起降
■谢孝明 解放军报记者 欧阳浩
“呜……”10月上旬的一个中午,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闽南某野战机场响起,南京军区某陆航团组织的野战条件下紧急出动演练迅即展开。
油料、运输、导航、气象……各保障要素力量从各个点位迅速出动,有条不紊地集结编队,向着预设场地快速开进。没多久,由多架直升机组成的“鹰群”迅速齐飞升空。
“按模块化组织后勤保障,有效提升了保障效率,确保战鹰在远离场站时也能随时起降。”指挥终端前,该团领导一边指挥战鹰出动,一边向记者介绍,原有的野战保障模式各要素分散,没有独立完整的行动指挥和资源配置权限,任务的明确以及保障要素的配置全部根据指挥组的命令行事,指挥中间环节多,难以实现“随时放飞、实时保障”的要求。为此,该团经过反复论证后,创新开展了以任务为牵引的野战后勤模块化保障训练:设置独立的野战保障组,区分任务需求优化配置飞行保障各要素,并进行综合集成,确保一声令下,集成的野战保障系统可立即响应、精确协同。
“双机编队出动!”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新的作战任务刚刚下达,野战保障组便根据相应的行动代码选定保障方案。开设野外补给点、架设数据链路、构筑伪装工事……各要素按照既定模式编组,遂行野战保障任务,出动准备时间较以往大大缩短。据悉,为提高部队在复杂环境下的编组保障能力,他们还区分季节在山地、丘陵、沿海等地域组织实地练兵,摔打锤炼保障硬功。
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借助地方资源优势
军地联保战鹰千里转场
■解廷贵 何 兵
初秋,漠北草原硝烟四起。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的十余个机组千里转场至此,参加上级组织的联合演习。笔者在某野外直升机场站看到,穿梭忙碌的保障车辆并非清一色的迷彩涂装,10余辆地方急救车、消防车、抢修车,以及数十名身着便装的保障人员格外显眼。
“引入军地联保机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飞行保障半径。”眼见野战机场里军地各方保障力量配合密切,团长赵理准高兴地介绍说,接到此次转场的命令前,他们刚从粤东沿海演习场返回驻地。立足未稳又要远距离应急机动,保障资源如何尽快筹备妥当?关键时刻,军地联保协作机制启动:转场飞行,一路上地方航管、气象、油料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助;气温下降,百余件军大衣和棉垫通过地方物流提前送抵漠北;野营保障,当地大型超市的服务店落户生活区,话吧、淋浴房、干洗店应有尽有……
走进该团后勤指挥所,打开军地保障资源数据库,笔者看到,这里存储着驻训场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医院、粮油库、加油站、修理工厂和物流公司等各项信息数据。为确保军地资源保障顺畅,该团还与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了协调机制,并制订了动用地方后勤资源的相关制度。
据悉,此次转场演习,该团出动的保障车辆较以往减少了200余台次,保障人员也减少了一半以上。在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腾出了更多精力集中投入飞行一线,圆满完成了夜间城市道路起降、大机群对地火力突击等10多个实战课目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