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眼观会⑫王燕崎:只要演练不作假,“红军”赢了又何妨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燕崎责任编辑:姚远
2016-03-10 10:36

★将眼观会

王燕崎:只要演练不作假,“红军”赢了又何妨

■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 王燕崎

每年两会,国防和军队建设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实战化训练,必然成为少不了的话题。

实战化训练哪家强?红蓝对抗来较量。提起“实战化”,就不得不提演习,提起演习就少不了把“蓝军”拿出来讲一讲。那么,回眸反思中国军队“蓝军”建设30年就显得很有必要。

如果说1955年辽东抗登陆演习时就有了红蓝对抗的影子,那么1986年4月22日三界合同战术训练中心成立则标志着红蓝对抗成为中国军队真正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而真正意义上的红蓝实兵对抗,则是1987年10月份三界战术中心打响的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代号为“871”红蓝对抗演习。

虽然最终结果仍然是“蓝军”败北,但“红军”赢得并不是那么轻松。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红胜蓝败”仍是演习的主流,仿如“红军”开了“无敌”的外挂模式,“蓝军”常被称为“陪练”。

真正的“蓝军”当是能燧石击火,激出思想的火花。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日和基地、确山基地等一批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相继成立,这当以朱日和基地最具代表性。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00年一部引起诸多反思的电视连续剧《突出重围》就可以发现端倪,该剧大胆地批判了当时我军演习对抗中“红必胜、蓝必败”的现象。那一时期,我军上下开始认真反思“蓝军”这个“假想敌”的重要性,逐步认识到战胜心中的“蓝军”的重要性,一些单位开始了大胆的尝试。

按照时间轴推算,2000——2010期间,全军的“蓝军”部队建设有所深化,红蓝对抗的形式和演习的设置更加完善,2005年电视剧《沙场点兵》,就说是对“蓝军”深入探索的一个艺术展现。“蓝军”究竟应该长成啥样?这是全军上下都在思索与探索的问题。演习本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慢慢出现了“红军”战败的例子,检讨反思、自揭伤疤渐成主流,演风训风的巨大转变可以视作是我军军训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蓝军”成为“磨刀石”“试金石”的作用愈发凸显。

思想观念的开放,换来的是训练理念的提升。2010年以后,有狼性的“蓝军”多了,形神兼备的“蓝军”多了,含军量、含战量足了,从“靶场思维”向“战场思维”转变的步子大了,束缚思想观念的“绊脚石”慢慢化作了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垫脚石”。尤其是一次对外公布的“红军”6败1胜案例,有领导表示:“7场演习的结果出来后,以往演习中‘红必胜、蓝必败’的思维定势已经历史性地结束了。”当然,为了这个“历史性”转变,中国军队探索了将近三十年。然而,从这个时期开始,“蓝胜红败”的例子仿佛又成为了媒体报道演习对抗的“主流”。

回眸中国“蓝军”30年的探索过程,也是见证中国军队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针对当前的“蓝军”建设,笔者有几点感悟:

●一支军队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对手,而是没有可怕的对手。如果“蓝军”和“红军”都很弱,谁赢谁输都一个样,再多的反思、总结和问题倒逼也没多大意义,思维在低层次徘徊,训练水平只会低水平原地踏步。

●如果刻意为了吸引眼球制造亮点,一心让“蓝军”赢,看上去是避免了以往“红必胜、蓝必败”的模式,但又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也是训风演风不实的表现,只要没有弄虚作假,“红军”赢了又何妨?

●没有把“蓝军”演真、扮像、设强,成为针对性的假想敌,只是拉出两个单位较量,左手打右手,形不像,神能似?“蓝军”,“蓝”的不仅是外壳、装备,“蓝”的还有作战的思维和理念。

●发现问题比输赢本身更重要,不能老是以输赢的眼光来看待红蓝对抗。“蓝军”越“蓝”,“红军”才能越“红”。如果“红军”常胜,莫喜,敌人真那么弱?如果“蓝军”常胜,要思,我们真那么差?

●超越输赢是打赢。红蓝对抗胜负既是激发部队练兵的动力,那么作为演习“指挥棒”的评估裁判就至关重要。评判本身也要挤掉水分,增强科学性和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金牌”的含战量,才能真正激活部队真打实练的热情。

●血性与狼性是军人不可或缺的制胜基因。但有时候,血性与狼性不一定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领导决策与胸怀或许更重要!在错误的决策下,血性与狼性一样遭遇血腥!因此,探讨实战化,还要先实起来、战起来、化起来。

●克劳塞维茨有言:“战场的迷雾出现在我们每个指挥员的面前,这个仗就实啦。”如何“实”“战”“化”值得每名军人尤其是带兵人思考。否则,穿越战场迷雾的进程就会遥远而漫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