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英雄丨百岁老兵陈训杨:这个"不能说的秘密",他一守就是60余年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娴 王子琪 郭华秀 张旭彤责任编辑:张硕
2019-11-11 09:45

老兵陈训杨。夏一军摄

3.奉献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1955年4月,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陈训杨复员返乡。离开部队的时候,首长杨得志叮嘱,你们是老功臣,回家后不能居功自傲,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再立新功!

一位作家曾写道:“一支有着辉煌历史的革命军队,注定要给予她的每一位成员一生一世沉甸甸的收获。军队是一座大熔炉、一所大学校,可以锻造出忠诚于党的品质、服从命令的意识、雷厉风行的作风、敢于担当的勇毅。”

上战场,是服从命令;脱军装,也是服从命令。陈训杨没有丝毫犹豫,从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新中国建立者,转身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中国建设者。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陈训杨的一生都在印证着这句话。渡江战役中,他舍生忘死,是“水上英雄”;卸甲归田后,他修堤筑坝,辗转于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一线,仍为乡亲们传颂。

在高安,没有人知道陈训杨的战功,他却依然赫赫有名。

70岁以上的高安人,只要提起陈训杨,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兴修水利大会战时,那可是一员猛将!”

青山衔绿水,蓝天飞白云,走进绿树成荫的库区,伫立在高大的主坝上,极目眺望,远处似乎又浮现出60年前陈训杨带领乡亲们一锤一凿、肩扛手提、修堤筑坝的“激情岁月”。

1958年,陈训杨被任命为上游湖水库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

“完全是军事化管理,起床、吃饭、开工、收工都吹军号,每天凌晨3点钟就催我们起床劳动,吃饭都是送到工地上去。修建水库会遇到很多难题,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说起与陈训杨一起修筑大坝的情形,田南村今年74岁的村民滕朝九还满是钦佩之情。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陈训杨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干,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他的连队都是雷打不动的先进。从1956年至1960年,他先后参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上游湖、锦惠渠等水库、堤坝,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陈训杨和老伴儿在一起。夏一军摄

陈训杨说,他一生只会干两件事,打仗和修水库。

陈坝根、陈坝英、陈坝凤……老人的每个子女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坝”字。按照习俗,每代人名字中都有一个“字辈”。采访时,我们特意向老人的孙子陈传球求证:“你爸爸那代人的字辈原本就是‘坝’吗?”陈传球说:“不是,‘坝’字是爷爷特意改的。”

小事见情怀,一个“坝”字,感受到的是陈训杨埋藏在心底最深沉的家国情怀。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他又甘当铺路石、螺丝钉,他把“小我”刻进大国,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1960年,水利建设完成,组织上有意将陈训杨调到黄沙苗圃。可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只会打仗的“大老粗”,更不想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他找到县领导,主动申请放弃“铁饭碗”,回到老家当了农民。植树造林、开发果园、疏浚沟渠,在他当大队支部书记的那段日子,带领乡亲们把洲上村建设成了“全乡模范村”。

我们无法用一次选择去判断一个人,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一生。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不忘初心,陈训杨用他的选择给出了答案。

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陈训杨的一生,是深藏功与名的一生;也是为新中国奋斗,并见证它强大的一生。走下沙场,他也许不再是人们眼中身披盛光的英雄,但他像萤火一样,用尽浑身的力量,和许多寂寂无名的普通建设者一起点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前行的路上,少不了苦和难,但看到国家一天天强大,所有的苦和难在老兵的心中都化为两个字:值得!

老兵陈训杨。夏一军 摄

4.结语

一朝戎装穿在身,终身流淌军人血。陈训杨有一件入朝参战时发的棉大衣,一直被他视若珍宝,这件大衣,包裹过他刚出生的儿子、孙子,还有重孙……我们知道,老人无法忘记那段烽火岁月,也许还有一种薪火相承的念想。

硝烟散去,英雄退隐。在祖国大地上,还有多少老兵封存了血与火的记忆,或许我们再也不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又或许,他们的故事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我们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行走在这片热土上时,我们仿佛能看到了他们,看到了他们为追寻理想和信仰而献出的一切……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陈训杨全家福。夏一军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